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金棒指揮家「獨臂」祭亡魂

時間:2016-12-12 03:16:36來源:大公網

  為紀念「南京大屠殺死難者」而舉行的音樂會「祭」。大公報記者張寶峰攝

  大公網12月12日訊(記者張寶峰)2016年12月13日,是震驚中外的「南京大屠殺」79周年紀念日。數十年來,中國人為了銘記與反思,為了振興與圖強,從未忘卻這一天。近日,一場為紀念「南京大屠殺死難者」的音樂會先後在北京和南京上演。其內容糅合了管樂、合唱、童聲、民樂等,其指揮者更是「獨臂」上陣。在北京首演後,觀眾紛紛表示,音樂會讓他們難過、痛心,更引發了他們的思考。而「獨臂」執棒這場音樂會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樂團副團長張海峰告訴本報,「這場音樂會,我不要鮮花,不要掌聲,唯一想要的就是國人對歷史的銘記與思考。」

  「叮,叮……」幾聲清脆鈴響,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樂廳的燈光緩緩壓暗,幾束強光匯合着打在舞台前緣,張海峰疾而有力地走向舞台中央,觀眾們忙着鼓掌,卻很少人注意到這位「軍中金棒」的左手一直牢牢抓着斜跨過脖頸的綁帶套。

  這是一場為紀念「南京大屠殺死難者」而舉行的音樂會,內涵極其豐富,卻有一個極簡的名字——「祭」。

  今年12月3日,音樂會「祭」在北京首演,全場由四部作品組成。整場音樂會突破了許多傳統,引入童聲就是其中之一。「南京大屠殺是在中華民族危急存亡之際發生的歷史大事,在這個時刻,我們不能僅有悲慟。引入童聲,意味着帶來希望,事實上中華兒女也確在烽火銷煙中浴火重生。」除了童聲合唱,張海峰還在音樂會中穿插了一段母女對白、一首配樂詩朗誦,這種「嫁接」在以管樂為王的傳統音樂會上,前所未見。

  左小臂神經受損本應靜養

  看完「祭」全場,在謝幕時刻,與開始時一樣熱烈鼓掌的觀眾們才恍然發現,張海峰其實一直是「獨臂」指揮,坐在第一排的觀眾甚至說,自己似乎看到了張海峰滴在繃帶套上的汗水,反射燈光後的亮閃。「今年11月初,我的左小臂突遭神經受損,開始劇痛不已。當時醫生說必須經過半年的靜養恢復,否則極易致殘。」張海峰回憶說,音樂指揮就是靠胳膊吃飯,自己當時決定休息,改由自己的學生為「祭」執棒。

  然而不到一周,張海峰突然改變了主意。打上繃帶、圍上護套,背着醫生,開始了高強度的練習。「13日晚上,我突然看到空軍女飛行員余旭不幸犧牲的新聞。那一刻,我告訴自己非上場不可。」張海峰說,空軍飛行員駕機飛天,就等於把生命交給了祖國。相比之下,自己這點傷又算得了什麼。

  「金孔雀」犧牲激勵親上陣

  這次除了親自執棒,還兼任總導演的張海峰回憶說,「我當時給作曲家們的命題作文就是:一切不限,唯要感動,放手去寫,只求有思。」張海峰忽然提高嗓音說,「我既不要鮮花,也不要掌聲,我只要觀眾們記住,中華民族歷史上這段慘痛屈辱的歷史,只要觀眾們思考,今天為了民族復興,我們該做些什麼。」

  北京首演散場後,一位觀眾低着漲紅的臉告訴記者,「演出讓人心痛,氣氛也像矮雲一樣壓在每個人的心頭。」也許,這正是張海峰所欲求的效果。沒錯,它不可能讓觀眾笑着離開,因為它不是一齣喜劇,而是對我同胞靈魂的音樂之祭。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