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牧民們將傳統蒙古包改造為特色民宿,為遊客提供住宿服務。\大公報實習記者張一博攝
站在烏蘭哈達火山腳下,目睹黑色熔岩與金黃草原交織的壯麗畫卷,讓人深刻感受到旅遊業對邊疆居民生活的重塑力量。火山的火爆徹底改寫了當地居民的生活軌跡,牧民們將傳統蒙古包改造為特色民宿,為遊客提供住宿服務。遊客們可以在這裏體驗擠奶、騎馬、非遺刺繡等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感受蒙古族文化的獨特魅力。這種「民宿+民俗體驗」的旅遊模式不僅豐富了遊客的旅行經歷,也為當地牧民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入,促進了經濟發展。
多元經營 半年旅遊收入逾7億
在旅遊發展的帶動下,牧民從傳統放牧轉向多元經營,形成「火山經濟生態圈」。2025年1至6月,察右後旗旅遊收入達7.7億元(人民幣,下同),烏蘭哈達火山景區直接貢獻1.26億元,帶動3000多戶農牧民戶均增收4.5萬元,部分民宿經營者旺季月收入超10萬元。
當地牛明村有65家民宿,旺季時入住率超80%,戶均年增收2至5萬元。牧民圖木色帶領鄉親開展宇航服租賃,11家牧民年均增收10萬元。政府投資5.5億元建設的南北遊客中心、生態棧道等設施,不僅提升遊客體驗,更讓村民在家門口獲得就業機會。景區周邊攤位年流水達30萬元,純利潤超15萬元,奶酪小鎮投產後預計年產值25億元,直接提供1000個就業崗位。
火山效應催生產業升級。火山土壤富鉀特性使馬鈴薯澱粉含量提升20%,帶動2萬農戶形成「種植─加工─文旅」全產業鏈。電商平台助力火山文創、牛羊肉銷售,合作社銷售額增長30至50%。年輕人返鄉創業團隊通過改造民宿、培訓牧民,帶動近500戶增收,牽馬服務的牧民單季收入達4至6萬元。
站在火山之巔,記者深刻感受到,這就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實踐。從傳統遊牧到文旅融合,烏蘭哈達火山的「火」不僅點燃了草原經濟,更讓牧民在保護生態中實現可持續發展。當奶酪飄香與火山奇觀共生,當牧民的笑容綻放在遊客的鏡頭裏,大家看到的不僅是經濟數據的躍升,更是邊疆居民生活方式的華麗轉身。\大公報實習記者黃慧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