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二十四節氣」古畫/網絡圖片
【大公報訊】記者孫琳北京報道:日前,「二十四節氣」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文化部非遺司巡視員馬盛德6日在京表示,中國將以此為契機,積極履行承諾,採取有效措施,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適應社會發展過程中不斷保持生機與活力。
為確保「二十四節氣」的存續力和現代傳承,中國農業博物館作為牽頭單位,協同河南省登封市文化館、內鄉縣衙博物館等社區、群體成立「二十四節氣保護工作組」,聯合制定了《二十四節氣五年保護計劃(2017-2021)》。
中國農業博物館研究員王應德介紹說,根據計劃,未來將每年組織舉辦2期二十四節氣保護與傳承培訓班,在既有的8個社區的基礎上,工作組將新發展5個傳習基地,同時,還將專家、學者為中小學生編寫二十四節氣知識讀本,組織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例如節氣知識競賽、專題徵文和時令故事攝影等。
另外,還將在全國範圍內開展二十四節氣調查,記錄該遺產項目的存續現狀,全面搜集口頭資料及與之相關的實物資料等,運用數字技術手段進行系統化建檔和保存。
中國農業博物館還將舉辦二十四節氣專題展覽,並在大、中、小學及相關社區巡迴展出。在中國農業博物館官網開闢「二十四節氣知識專欄」,在中國民俗學網建立「二十四節氣研究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