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習主席視察香港一周年的新氣象系列評論之三
去年「七一」,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大會暨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五屆政府就職典禮上的講話中,就香港更好地落實「一國兩制」提出「四個始終」的要求,其中第三條是「始終聚焦發展這個第一要務。」習主席指出:「發展是永恆的主題,是香港的立身之本,也是解決香港各種問題的金鑰匙。」「香港背靠祖國、面向世界,有着許多有利發展條件和獨特競爭優勢。特別是這些年國家的持續快速發展為香港發展提供了難得機遇、不竭動力、廣闊空間。香港俗語講,『蘇州過後無艇搭』,大家一定要珍惜機遇、抓住機遇,把主要精力集中到搞建設、謀發展上來。」
習主席對香港發展的殷殷關切,啟發港人深刻反思。平心而論,近年來香港出現的一些社會矛盾,除了政治原因之外,發展不快、發展不充分、發展不平衡、發展質量不高、普通市民對發展的獲得感不強,都是重要原因。習主席對香港發展的希望和要求,激勵港人不懈奮鬥。一年來,林鄭月娥領導的新一屆特區政府以時不我待的責任感和緊迫感推動發展,創科發展邁出新步伐,融入大灣區展現新姿態,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搶抓新機遇,聚焦發展第一要務實現了新突破。
創科發展邁出新步伐
一個有雄心、有權威、有作為的政府是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量。新一屆特區政府成立以來,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帶領執政團隊,極力推進創新及科技發展,致力於打造香港發展新優勢。
林鄭月娥上任後的首份施政報告中表示,政府從研發資源、匯聚人才、提供資金、科研基建、檢視法例、開放數據、政府採購和科普教育八大方面入手,加強創科發展。為了推進創新科技,林鄭親自領導一個高層次、跨部門的「創新及科技督導委員會」,她還改組特區政府「中央政策組」為「政策創新與統籌辦事處」,負責政策研究及創新和跨部門協調工作;並將政府的「效率促進組」歸入創新及科技局,以提高政府在創科方面的工作效率。特區政府計劃在本屆政府五年任期結束前,將香港本地研發總開支,由目前佔生產總值的0.73%增加至1.5%。同時,力推香港與深圳共同發展落馬洲河套地區「港深創新及科技園」,這意味着香港的科研優勢與深圳的高端製造優勢今後將在這個平台上對接,貫通創科產業的上、中、下游,把香港的創新潛力轉化為現實效益。
特區政府力推創科發展,抓住了香港發展的關鍵。創新是發展的第一動能。香港擁有良好的科研資源,但把科研成果轉換創新產品的能力不足,在這方面,香港已經落後於深圳、北京等許多城市。特區政府找準切入點,補上短板,必能迎頭趕上。
讓人倍感振奮的是,香港的創科發展得到了習主席的親切關懷。今年5月14日,習主席在給24位香港兩院院士的來信批覆中明確表示,支持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習主席的重要指示,馬上成為中央部委鼎力支持的方向。科技部、財政部迅速出台新政,解決科研經費「過河」問題,香港的創新科技呈現出良好發展勢頭。
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展現新姿態
香港的發展進入新時代,怎樣才能實現健康、高質量、可持續發展?今年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香港中聯辦主任王志民在香港代表團發言中析港情、理思路,提出了十分中肯的意見。王志民主任說,新時代改革開放為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提供了時代機遇、戰略機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提供了戰略支撐和重要平台,建設創新型國家為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和創建「新優勢、新中心」提供了不竭動力。利用好「一機遇、一平台、一動力」,香港發展之路一定更加寬廣。
過去一年,香港在融入大灣區方面更加積極主動。林鄭月娥及政府相關官員帶隊,多次造訪廣東相關城市,特區政府政制及內地事務局還設立「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辦公室」,專責協調相關中央部委及廣東省和澳門特區政府,以及特區政府相關政策局及部門,協助港人港企發掘更多發展機遇。香港各界的認識也在漸漸轉變,以往一些人認為這是「完成國家任務」,現在認識到這是「挖掘香港發展機遇」。香港的研發能力、國際化程度、全球金融中心,這些方面是香港的優勢,但香港土地資源匱乏、製造業式微,是不可否認的劣勢。香港如能與大灣區其他城市對接,就能取得「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從被動接受到主動作為,香港在大灣區建設上的「角色轉換」,展現出喜人的新姿態。未來如能以務實態度,持續推動產業對接、創新平台對接、粵港澳政策對接、制度對接,必能在鞏固傳統優勢的同時,打造出新優勢,實現高質量發展。
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把握新機遇
今年五月,在汶川特大地震十周年前夕,川港高層會晤暨川港合作會議第一次會議在成都舉行,「川港合作」就此揭開序幕。這是香港與內地第四個省份、西部第一個省份建立長效合作機制。雙方合作的重點是共同參與「一帶一路」建設。
為什麼要建立「川港合作」的長效機制呢?除了兩地同胞在十年災後重建的親情因素以外,從國家發展戰略看,中國正在構建「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西部從內陸腹地一下子變成了開放前沿。以四川為例,蓉歐班列的開通,使成都到歐洲的貨運距離從海運的一個多月,縮短到火車運輸的十天左右。西部的優勢是資源富集,勞動力豐富且成本不高,高端製造業也有一定實力;短板主要體現在:基礎設施條件不如東部,營商環境與東南沿海有較大差距,貿易、金融、物流、法律、會計、國際仲裁等領域的人才不足,等等。「西部所缺」恰恰是「香港所長」,二者可以形成互補。「川港合作」意味着香港參與「一帶一路」的深度和廣度都進一步拓展,達到了一個新層次、新領域、新境界。
除了與內地省份合作,一年來,林鄭月娥和特區政府還積極尋求與其他經濟體合作,包括與「一帶一路」沿線經濟體簽訂自由貿易協定、促進和保護投資協定和全面性避免雙重課稅協定、與法國等歐盟國家攜手開拓商機等等。這一切表明,香港參與「一帶一路」的視野更加開闊、措施更加務實、對機遇的把握更加精準到位。
習主席在參加今年全國「兩會」廣東代表團審議時強調:「發展是第一要務」,「構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是一個系統工程,要通盤考慮、着眼長遠、突出重點、抓住關鍵」。按照習主席的指示,發展是永恆的主題。香港無論是保持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地位,還是建設國際創科中心;無論是提升綜合競爭力,還是改善民生福祉,這都需要通過發展來實現。一年來,人們欣喜地看到,香港逐漸擺脫「政治迷霧」,重新聚焦發展,從認識到行動都實現了新突破。這是香港之福、國家之幸,必將為推進「一國兩制」行穩致遠提供不竭動力。
本文作者為港區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香港總會常務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