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從紀念發叔看愛國愛港旗幟下的團結包容

時間:2017-07-31 03:15:12來源:大公網

  人稱「發叔」的新界鄉議局前主席劉皇發因病離世已經八天。連日來,香港社會各界不論派別、信仰與立場,紛紛表達了哀悼、惋惜和追思之情,懷念並高度讚揚了發叔一生對香港所作出的貢獻。如此高度一致的立場,在當前香港嚴重政治對立的環境下,尤其顯得可貴,箇中原因值得各界深思。實際上,發叔受人尊重尊敬,絕不只是因為他維護了新界鄉民的權益,更多的在於他對整個香港社會的貢獻。發叔一生秉持愛國愛港愛鄉的堅定立場,從早年堅定擁護香港回歸祖國,到全力參與起草與推廣基本法工作,再到回歸後不懈支持特區政府依法施政,力促鄉郊發展、增進各方溝通理解,最大程度上做到了團結包容各界,共促和諧發展。

  一個月前,習近平主席在港會見特區行政、立法、司法機構負責人發表重要講話時,用「德厚者流光、業勤者流芳」讚譽時任管治團隊,特別讚揚他們有效打擊了「港獨」勢力,維護了社會大局穩定,表現出難能可貴的政治意識和擔當精神;兩個星期前,中聯辦主任張曉明在《求是》雜誌發表的《堅持「一國兩制」的制度自信》文章中,提出了「六個堅持」的理論論述,其中第三個「堅持」就是「堅持落實以愛國者為主體的『港人治港』,促進在愛國愛港旗幟下的團結包容。」今天我們追憶發叔愛國愛港愛鄉一生,他何嘗不是「德厚者」、「業勤者」的優秀代表,又何嘗不是愛國愛港旗幟下的傑出典型。香港社會對發叔的一致懷念,論證了「愛國者治港」得到港人的廣泛認同,發叔的一生經歷與貢獻,則是愛國愛港工作需顧全大局、愛國者帶頭維護社會和諧要求的最佳詮釋。

  發叔儘管一直代表了新界鄉議局,但他離世的消息公布後,悼念他的絕不僅僅是新界鄉民。從特首到特區政府主要官員,從港澳辦中聯辦到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主任,從行會非官守議員到立法會建制派各政黨,都作出了高度評價,甚至連諸如反對派一些元老也表達了非常正面的評價,認為發叔「無人能取代」。這是發叔過去數十年從政的良好聲譽,也是他一生所奉行的原則和立場、處事風格和態度的恰當總結。分析「發叔現象」,結合當前香港的政治社會生態,可以有三點體會值得大家細細思索。

  「愛國者治港」得到港人廣泛認同

  「一國兩制」下的香港,必須堅持最基本的政治與憲制性原則,即由什麼人來治理香港。張曉明主任在「六個堅持」中明確提出:「堅持落實以愛國者為主體的『港人治港』,促進在愛國愛港旗幟下的團結包容。這一點關係到香港特別行政區政權建設方向和人心回歸。」回歸二十年來,愛國者治港的這一原則性概念,逐步在香港社會得到尊重認同並貫徹實施。而如何評價一個人是否「愛國者」,關鍵就在於,在一些重大原則性問題上的立場和態度。早年是否支持回歸祖國固然是必要條件,回歸後在一些涉及國家主權、安全與發展利益,涉及到香港與國家憲制關係的問題上,有沒有站在堅定立場上。實際上,有些人自稱是「愛國者」,但在23條立法等問題上倒戈相向;在關係到中央認可的行政長官選舉問題上,站到反對派一邊;在堅決反對和抵制「港獨」勢力和言行時,態度曖昧、觀點模糊、立場搖擺,這些完全不符合「愛國者治港」條件,完全不可能得到中央政府信任,也完全無法得到香港社會大多數市民的認可。

  而發叔逝世後各界對他的一致評價是,在秉持愛國愛港愛鄉立場上,始終堅持「一國兩制」和基本法、始終與中央政府相向而行、始終支持特區政府依法施政。發叔活躍於香港政壇數十年,在香港社會特別是新界地區享有很高聲望。他帶領鄉議局率先表態支持香港回歸祖國,積極參與基本法起草和籌建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工作,為香港順利回歸和實現平穩過渡作出了重要而獨特的貢獻。1997年7月1日凌晨零時,當駐軍由深圳駛入新界地區時,新界民眾沿街熱情歡迎的場面令人感動,發叔對此作了相當多的工作。而在其後的支持歷屆行政長官依法施政,支持23條立法,支持全國人大常委會的相關決定,反對外國勢力干預插手香港事務等等,發叔都表現出了堅定的政治立場。有人批評他在政改投票上未能及時出席而導致政改無法通過,然而發叔在重病中仍然堅定支持投票通過政改,這足以說明發叔的愛國情操。因此,社會對發叔的紀念,除了說明發叔的個人愛國愛港立場的廣泛肯定外,亦充分說明市民對「愛國者治港」這一原則的高度認同與支持。

  愛國愛港工作需要顧全大局

  治理好建設好香港,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參與。而「愛國者治港」,絕不能只見點而不見面、只看眼前而忽視長遠、只要局部而拋離整體。換句話說,需要顧全大局,顧全中央治港工作方針政策的全面性、長遠性,絕不能為了一時一地的方便或利益,而出現損害「一國兩制」、損害國家及香港利益之事。張曉明主任在《求是》雜誌文章中指出:「中央一直關心和支持香港愛國愛港力量的發展壯大,並致力於構建最廣泛的愛國愛港統一戰線,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愛國愛港的旗幟必須始終高舉,選人用人既要放寬視野,又要導向明確。」這實際上已經指出了愛國愛港工作的重點要求。愛國愛港力量需要建立統一戰線,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共同努力來促進維護香港的長期穩定。

  發叔無論是在早年參與基本法的起草與推廣,還是在支持特區政府依法施政方面,都可以說做到了「顧全大局」的要求。以基本法第40條為例,他為新界鄉民爭取到了合法的權益並寫入憲制性文件,與此同時他並沒有只顧及新界權益而犧牲香港社會的整體利益,而是在兩者間取得最佳的平衡。又以回歸後數次出現的「丁權」、「新界土地發展」等問題為例,他遵照基本法所賦予新界的權益,力促特區政府與鄉民的溝通理解,既能為鄉村土地重建爭取到合理賠償,同時也推動了地區整體建設。再以立法會選舉為例,他能全力配合協調選舉資源,支持愛國愛港陣營參選,為建制派在新界地區不斷壯大作出了獨特貢獻,而他自己也甘願改變選區界別。所有這些都充分體現了他顧全大局的立場態度。相較之下,某些人尤其是反對派中所謂的「代表村民利益」的政客,為求爭得選票,不惜挑起紛爭撕裂社會,為一己之利逢特區政府必反。發叔的為人、境界、處事,無疑更令人尊敬。

  愛國者帶頭維護社會和諧

  推進香港各項事業的發展、提升香港的整體競爭力,這些都是廣大香港市民的共同願望。但要達到這些目的,需要有一個良好的政治社會環境。香港近年政治爭拗愈來愈嚴重,「泛政治化」不斷加劇,社會被反對派刻意撕裂,立法會更被「拉布」陷入幾近癱瘓境地,社會和諧的挑戰愈來愈嚴峻。身為愛國愛港陣營成員,都應認清複雜的形勢,採取各種可行方式,帶頭努力促進社會和諧。正如張曉明主任在《求是》雜誌文章中所指出的:「香港經濟、民生問題的解決最終要靠香港各界齊心協力。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香港不能陷入『泛政治化』漩渦、香港經不起折騰和內耗的忠告,無疑有助於凝聚社會共識。」凝聚社會共識,推動社會和諧,這是當前的要務,也是各界市民的強烈願望。

  發叔過去的工作應當說為維護社會和諧作了一個很好的表率。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發出唁電時對此有很好的總結,她表示,與劉皇發共事多年,特別是在擔任民政事務局常任秘書長、發展局局長和政務司司長期間,經常就新界事務徵詢他的意見,並在鄉郊發展和改善鄉民生活方面與他合作無間。出任行政會議成員和立法會議員期間,他經常為香港出謀獻策,並身體力行,協助政府處理發展新界時面對的問題,平息爭議,尋求雙贏方案。

  十多年前,筆者在擔任新界大型慈善機構仁愛堂的總理和副主席時,經常有機會與發叔探討、商研新界扶貧、助學、安老工作,深感發叔為追求社會和諧的視野、考慮和善心。發叔的逝世是香港社會的一大損失。努力化解爭議,推動各界理性探討問題,是社會和諧的必要過程。眼下新一屆特區政府履任,不斷推進各項經濟民生工作,近日「一地兩檢」更成為重中之重。反對派不斷歪曲事實、製造事端,意圖推翻高鐵「一地兩檢」,這都是嚴重損害香港市民整體利益的行為。愛國愛港者更應肩負起應盡的責任,採取各種方式去協助特區政府釋疑慮、解困惑、想辦法。相信如果發叔還在世的話,他必定會努力去落實這些工作。

  習近平主席視察香港時明確指出:「只有凡事都着眼大局,理性溝通,凝聚共識,才能逐步解決問題。」「香港雖有不錯的家底,但在全球經濟格局深度調整、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的背景下,也面臨很大的挑戰,經不起折騰,經不起內耗。只有團結起來、和衷共濟,才能把香港這個共同家園建設好。」發叔離世後獲得一致的高度評價,亦喚起了社會的理性反思:愛國者治港的原則性不容忽視、愛國愛港工作需要顧全大局的重要性不容置疑、愛國者帶頭維護社會和諧的廣泛性不容小覷;而愛國愛港旗幟下的「團結、包容」更顯得語重心長、彌足珍貴。市民紀念發叔,實是寄託了對香港美好發展未來的期許和盼望。

  本文作者為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香港總會常務副會長、港區上海市政協常委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