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前路政署副署長劉正光為大橋自豪
【大公報訊】記者陳卓康報道:青馬大橋至今仍是全球最長行車鐵路兩用懸索吊橋,當年獲譽為20世紀世界十大建築。大橋總工程師、有「橋王」之稱前路政署副署長劉正光接受《大公報》專訪形容,大橋「不超支、不超時」於回歸前順利通車,各細節十分講究,嚴謹的工程管理、嚴格根據合約精神更是大橋難能可貴之處,值得港人引以自豪。
大型基建近年延誤、超支成為常態,難以想像當時青馬大橋以造價72億元建成,四年合龍、五年完工,成為慶祝香港回歸最具代表性的建築。劉正光憶述,參與工程人員由上至下十分專業,一心一意把橋建好,「咁大條橋,載埋火車,起喺打大風嘅地方,困難係好大。」
同級的大橋在世上沒有先例,為此,劉正光率領路政署同事,向英國、美國、德國、日本具興建大橋經驗的建築公司取經,最終與英國顧問公司,參照日本新幹線橋樑,採用流線型、兩層通風設計,解決技術問題。劉正光指出,設計時已考慮到將來維修,採用較昂貴物料,維修成本自相對降低,20年來油漆未曾翻髹,橋面瀝青從未補過,尤其夾口位細節造得非常精細,下雨時不會積水滲漏,「設計成90度,好多塵、水積住,斜一點就可流出去,講出來好簡單,但好多人無做。」
劉正光指出,眾多部件當中,以伸縮縫工程難度最大,好讓鐵路過橋時不減速直接駛過,需要極度精密的避震設計,故選用了世界第一的奧地利製品。他形容,每次內地工程界來港實地參觀,「摸上手」細看過大橋內部細節,都給予極高評價。
固定成本等模式獲沿用
大橋工程建造過程不少地方迄今仍常被借鑒,工程採用固定成本模式、「設計及建造」合約,更為日後政府基建工程廣泛採用,將材料、工人、物價浮動等因素鎖定,建材以期貨方式買入,避免了因漲價導致超支的風險,而由承建商委聘設計師,完成設計後才招標,節省了六至七個月工期。
回想當年,劉正光指出工期與質量本質上就存在矛盾,因此嚴謹工程管理非常重要,「嚴格根據合約辦事,不受其他因素左右,尊重合約精神,正是香港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