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雖然連日陰雨綿綿,仍無阻《大公報》讀者前來觀看圖片展 大公報記者麥潤田攝
【大公報訊】記者孫凌奕報道:《大公報》創刊115周年大型圖片展覽「鐵肩擔道義 健筆為家國」昨天圓滿落下帷幕。200多版的文字和圖片,將清末民初、抗日戰爭、國共內戰、新中國成立和香港回歸等各個時期的大事記,紛紛展現出來。有參觀者連續兩日前來觀展,形容許多歷史事件「仿若昨日」,看到觸動之處更潸然淚下。更有參觀者建議,應將展覽印刷成書,方便更多市民細心品讀。
古樸門內 穿越歷史
近日,灣仔會展中心正舉行國際旅遊展、樂齡科技博覽,人聲嘈雜。人們走到新翼三樓,走過一道莊重古樸的大門,彷彿進入了一個凝結的歷史時空。有一位逾百歲老人將他人生中「擔道義,為家國」的鐵血和柔情之事都娓娓道來。
1902年,滿清貴族英斂之在天津創辦《大公報》,以「忘己之為大 無私之謂公」為報紙命名,而近代啟蒙思想家嚴復親自題寫了「大公報」三字,作為報頭。抗戰時期,《大公報》決不在日寇鐵蹄下辦報,歷經艱辛,六遷其址,以筆為劍,宣傳抗戰。國共內戰時期,《大公報》旗幟鮮明謀求國家和平;新中國成立後,《大公報》發展重心轉到香港,承擔新中國內政外交的窗口橋樑,在時任社長費彝民的影響下,一大批港澳工商界鉅子走上了愛國愛港之路。1982年後,《大公報》最早發布中國政府將如期於1997年收回香港的權威消息,拉開中英談判序幕。多年來,《大公報》積極推動香港回歸祖國進程,傳遞中央聲音,報道祖國成就,維護「一國兩制」和香港繁榮穩定。
圖片展開幕當日,貴賓雲集,政務司司長張建宗盛讚《大公報》為「新聞界的黃埔軍校」,名人輩出。香港基本法委員會副主任、「大公之友會」榮譽主席梁愛詩形容《大公報》在新中國成立後,擔當着對外的窗口、對內地橋樑;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范徐麗泰激勵港青銘記歷史,共同達成「中國夢」;港區全國人大代表盧瑞安則形容,《大公報》在充斥偏激思想的當下,有如「一股清流」。
觸動記憶 潸然淚下
雖然連日陰雨綿綿,但一連三日的圖片展仍吸引了不少《大公報》的讀者前來觀看。參觀者黃先生說,很欣賞工作人員如此努力,將大量的史實資料整理成信息豐富的展覽,希望能夠將其變成一本書,可以買回家慢慢看。另一位曾是新聞工作者的陳先生說,他一連兩日前來觀展,前日看了前一部分,對很多歷史事件記憶已相當模糊,但昨日看香港回歸後的部分,很有感觸,事件「歷歷在目」,不禁潸然淚下。
另外,現場播放的《一份報紙的抗戰》六集電視紀錄片,詳盡介紹了《大公報》文章報國,堅持抗戰,「吃下砒霜,毒死老虎,以報國仇」的民族正氣,一連三天都吸引大批參觀者細心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