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訊】記者張月琪報道:貴賓車司機董兆安於上世紀90年代加入政府,見證香港回歸前後的轉變,社會上由洋人主導、看不起華人的氛圍,發展至今天終於由我們中國人當家作主。不過,現今社會撕裂,問責官員有時會成為市民狙擊對象,董兆安認為,社會上有些人對政府惡意批評,並非以事論事,看見這些情況,他也想為「老細」抱不平。
談到回歸前後最大分別,董兆安形容,莫過於以往政府內的大部分高官要職,例如司、局長,都是由外國人出任,由洋人主宰社會,操生殺大權;回歸後,由司、局級官員以至行政長官,都是由華人擔任,香港人終於可以管治自己的城市。但董兆安認為現時政治氣候事事爭拗,反對派與建制派長期對立,沒有妥協空間,香港的發展漸見落後。他認為,香港需要團結,地方小、缺乏天然資源,若再花時間爭拗,便會令城市不能進步。
政治氣候變化,工作就是駕駛「AM」車(政府車隊的車牌都是「AM」字頭),董兆安也感受到街上途人目光的變化。他說以前見到途人不太留意「AM」車,現在見到「AM」車經過,就留意一下車上是哪位官員,若辨認到是某位局長便指手畫腳,作為司機,他會即時提高警覺。
他稱平日會留意「老細」的動向,明明見到局長及常任秘書長許多都是親力親為、用心做事,但偏偏許多人會遭受人身攻擊、惡意批評,批評的人並非以事論事。當看到這些不公平的言論時,便希望為官員抱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