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教育增50億如甘露燃希望

時間:2017-03-02 03:15:09來源:大公網

  編者按:  本月26日將舉行新一屆行政長官選舉,關係香港未來五年甚至更長遠的發展方向。為此,大公報訪問了在北京出席兩會的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和全國政協委員。他們作為香港各行各業的精英,對香港社會正面對的種種問題作出了精闢的分析,並對新一屆行政長官及其施政提出了期盼和希望,今起連續三日刊出。

  香港回歸近20年來,教育問題爭議不息,熟悉教育事務的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接受《大公報》訪問時,為香港教育問題把脈,直指政府資源投放不足,缺乏培育多元人才的方向和規劃配套,需要來屆特區政府加大力度解決。他們認為,行政長官選舉候選人、前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的政綱重視教育,而教育由投入資源開始,是方向正確,並期望下屆政府在組班方面,吸納教育界的精英,在如何分配每年新增的50億元教育經常性開支上,做到與民共議。/大公報記者 朱晉科 許嘉信

  變革須政府團隊配合

  ●全國政協常委、中華基金中學校監伍淑清

  香港很多社會問題的根源來自教育,我喜見林鄭月娥在政綱中重點着墨教育政策,加大投放資源的力度,相信對改變現行的教育狀況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推動香港教育的變革,並非單槍匹馬便能完成的,而是需要整個政府團隊的配合,而在所有的候選人當中,林鄭月娥的從政經驗最豐富,對政府運作亦最「熟手」,懂得平衡各部門工作和社會問題。而教育改革並非朝夕間事,可能要以三年為基礎,然後花八年甚至十年來推動,有關政策必須有延續性,推動的人必須能承受住壓力,有擔當。我與林鄭月娥相識近20年,我覺得她是一個辦事認真,很有效率,在面對困難時願意挺身而出有所擔當的人,如面對清拆天星碼頭、新界村屋僭建等「硬骨頭」時,從不推卸責任,她有其他候選人所不具備的擔當。

  盼政府吸納教界精英

  ●全國政協委員、教育統籌委員會前委員戴希立

  香港的競爭力取決於人才的質素,而教育是對香港未來發展最有價值的投資,但近年政府在教育改革和發展問題上「休養生息」,過去十年用在教育的經費徘徊在本地生產總值(GDP)3%,或政府財政支出20%多一些的水平,部分年份更向下調整,我認為教育經費應該增至GDP 4%或以上。林鄭的教育政綱最有亮點,特別是其提出每年增加50億元的教育經常性開支,得到教育界不同持份者的廣泛支持。過去政府的教育資源投放不足夠、不精準,導致教育問題和民怨愈積愈重,50億元如「久旱的甘露」,可為教育發展燃起新希望。希望下任特首在組班方面,吸納教育界的精英,提升專業化水平,同時重整和強化教育的諮詢架構,做到與民共議,和教育政策上與民間達成共識,包括教育資源的分配。

  好策略由好的人執行

  ●全國政協委員、立法會前議員、中學校監林大輝

  政府要打破舊有思維,以培養多元化的人才為方向,香港是一個國際大都會、文明和多元化的社會,需要多元化的人才,目前的教育環境是催谷考試,迫使人人大學畢業,拚命地讀中英數等傳統學科,扼殺了不少學生的興趣和潛能,聽過有個笑話,有學生入大學讀醫,可能中學時是無修過生物或化學,根本是風馬牛不相。政府必須在中小學、大專院校的課程及收生等方面做好規劃配套,加強專才教育。林鄭月娥提出每年增加50億元的教育經常開支,這個方向是非常好,但強調教育問題不是光靠錢就能解決,政府必須要有心,制定好的策略,由好的人去執行,同時要聆聽教育界的意見,這樣制定出來的教育政策才會全面細緻,不會「離地」。

  讀中史了解國家發展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城大校董會主席胡曉明

  本港有一小撮年輕人支持「港獨」,源於他們的國家觀念薄弱,甚至對中國歷史缺乏認識,有常識的人都知道,香港無可能獨立,這是連《中英聯合聲明》亦不容許的。作為中國人,認識中國歷史和文化乃天經地義,若將中史科列為初中必修科,可讓學生認識祖國愛好和平的文化底蘊,從近代史了解國家發展。縱然香港已回歸祖國近20年,但不少人對基本法的理解仍然不全面,只強調高度自治和港人擁有的權利與義務,卻較少談及中央在香港事務所扮演的角色及擁有的權力。

增資源推基本法教育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教聯會名譽會長楊耀忠

  本港年輕一代對中國歷史認識不足,尤其對中國近代史的認識貧乏,導致部分人缺乏國家觀念,甚至對國家發展抱有負面想法。我建議政府應加強中國近代史教育,加深學生對八國聯軍侵華等歷史事件的了解,讓他們知道新中國的成立背景,國家現在擁有的種種成就是得來不易。近年社會出現的政治爭拗,部分源於市民對基本法香港與中央的關係的內容認識不足所致。我希望政府投放更多資源推行基本法教育,更有效地令普羅大眾正確認識基本法內容。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