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校園齊惜福 不做大嘥鬼

時間:2016-09-26 03:15:24來源:大公網

  圖:「校園齊惜福」計劃頒獎典禮,行政長官夫人梁唐青儀(前排左二)主禮

  為培養小朋友從小學會珍惜食物減少浪費的美德,「齊惜福」去年開展「2015-2016校園齊惜福」計劃,以培養幼稚園、小學和中學生養成健康的惜福文化,逾四十間學校參與。大會早前假東華三院王余家潔小學舉行頒獎典禮,行政長官夫人梁唐青儀主禮並頒獎。有獲獎學校師生表示,從計劃中學習減少廚餘有助減少堆填區的負擔,以及處理出現「霉菌」的有機泥土,實踐教學相長。\大公報記者 黃穎雅

  該計劃今年共有46間學校參加,其中兩間為幼稚園,共回收13噸廚餘轉化為有機堆肥,培養出3971位同學成為「惜福學生」,乃參與人數及惜福人數最多的一屆。「齊惜福」為參與學校先後舉辦回收工作坊和講座,教導師生認識電動廚餘堆肥機和廚餘桶,以及在校內制定廚餘回收系統,協助學校減少浪費和回收廚餘,並將廚餘循環再造為有機堆肥,以後如何做好往後的持續種植。

「齊惜福」根據各學校的參與度,種植成果、收穫及積極度頒發「惜福學校」金、銀、銅及優異獎,大會又頒發「惜福學校」、「惜福學生」及「惜福班別」各項大獎與得獎學校和學生。上學年共有六間學校奪得惜福學校金獎,11間學校取得銀獎,19間學校取得銅獎,10間取得優異獎。

  將廚餘轉化為堆肥

  東華三院王余家潔紀念小學是其中一間獲銀獎學校。該校環境教育組統籌常識科主任石慧霞表示,學校是第二年參加計劃,校內原已有一部廚餘機和菜田供學生學習珍惜食物,因知道「齊惜福」設有種植班和工作坊,希望可由「有機農夫」教導學生種植技巧,如何使用廚餘桶及培植箱,將廚餘轉化為堆肥,放在菜田改良土質。

  石慧霞說,該校菜田產量豐富,品種繁多,先後出品木瓜、蘆薈、迷迭香、羅馬生菜、紅桑梅、粟米、番薯等,學校待蔬果成熟收割後會分派給學生,生菜則讓學生帶回家打邊爐或作生菜沙律。參與計劃的六年級學生丁梓軒說,在計劃中學會使用廚餘機,而減少廚餘亦有助減少堆填區的負擔。

  東華三院呂馮鳳幼稚園校長李美玉,對首次參加計劃便奪得金獎感到高興。她說,參與計劃期間校內推行相應的環保活動,如在校園內種植羅馬生菜,收割後在校內讓幼童享用,幼童由此明白食物經由種植而來,回家更鼓勵家人不要浪費食物,不要做「大嘥鬼」。學校又推行「環保月」,每月有不同主題,並設有紀綠冊,讓幼童將在家的惜食和環保家居等行為記錄下來。

  李美玉又說,幼稚園參與計劃前,亦曾在校內裁種植物但未能成功,有機農夫則告知,有機裁種須要混合其他泥土裁種才最有效。而有機堆肥裁種的泥土,遇上潮濕天氣時,泥土表面會出現霉菌,「原以為會對植物有害,但有機農夫說這是正常現象,不用理會,參與計劃亦可達至教學相長」。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