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訊】記者吳涵宇報道:內地政府2017年開啟「強監管模式」,針對金融業高槓桿等問題頻頻出招,未來更將「繼續從嚴」。畢馬威永道夥中國銀行業協會共同發布《中國銀行家調查報告》,發現金融監管成為78.4%銀行從業者最關注的問題,分別有42.1%及35.8%受訪者認為,信貸約束及宏觀審慎評估體系(MPA)會對銀行造成最大衝擊。
該項調查訪問了內地163家銀行機構的1920名從業者,對於市場關注的不良貸款,業內人士相信正不斷改善。逾70%受訪者預期,未來三年內,內地銀行不良貸款率將低於2%並逐年下降。羅兵咸永道金融服務業審計合夥人吳慧瑩表示,儘管不良貸款餘額仍在上升,但去年上半年銀行不良貸款率已降到1.28%至1.72%左右,反映業界正逐步消化不良貸問題。
面對最大壓力是盈利增長放緩
值得注意的是,74.3%銀行家認為盈利增長放緩及利差收窄是現時面臨的最大壓力,而非不良貸持續增加。約40%受訪者預期,2017年銀行除稅後利潤增長不超過5%,此後則略有好轉,37.5%受訪者預期2019年銀行稅後利潤可錄5%至10%增長。吳慧瑩指,同業借貸和表外貸款去年被納入MPA考核體系,對貸款規模造成顯著影響,銀行需依賴利息收入作為主要收入來源,監管繼續從嚴,令業界對銀行盈利能力的擔憂增加。
羅兵咸永道中國北方區金融業主管合夥人朱宇通過視訊會議表示,監管趨嚴主要圍繞兩方面,一是強調金融回歸本源、支持實體經濟,二是對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的檢查和處罰力度都大大加強,他並指去槓桿過程難免造成流動性風險。
此外,「超級監管機構」(super regulator)國務院金融穩定與發展委員會去年底成立,主要針對近幾年內地金融創新業務,以避免各監管機構職能重複或口徑不一等情況。
至於金融科技發展,銀行目前參與最多的是移動支付、網上銀行、銀行業務直銷領域。羅兵咸永道金融服務業審計合夥人鄭善斌指,移動互聯網技術、大數據及人工智能亦是銀行家關注焦點,有關研究評估或產品研發多數正在進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