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香港貿易總值在全球排名第七,凸顯香港國際貿易中心地位 中通社
十九大報告在「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部分明確提出:「賦予自由貿易試驗區更大改革自主權,探索建設自由貿易港。」此後,自由貿易港便成為政策新風口,開放新探索。/中銀香港經濟研究員 黃思華
自由貿易港與自由貿易區的分別在哪裏?國務院副總理汪洋發表署名文章,對自由貿易港作出了權威定性:「自由港是設在一國(地區)境內關外、貨物資金人員進出自由、絕大多數商品免徵關稅的特定區域,是目前全球開放水平最高的特殊經濟功能區」。可見,自貿港將對標更高的標準、實現更大的開放,作為改革開放的新試驗田,將包括高水平的貿易及投資自由化政策、適度放寬監管、促進要素自由流動,以發揮市場經濟的擴張潛力。
自貿港建設對標國際標準
近年來,內地11個自由貿易區均取得長足發展。中央釋放探索建設自由貿易港利好政策之後,上海、浙江、廣東等多地政府競相推動自貿港的籌建工作。上海上報的建設方案提到,自貿港將對標國際最高水準,實施更高標準的貿易監管制度,根據國家授權實行集約管理體制,探索實施符合國際通行做法的金融、外匯、投資和出入境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風險防控體系。浙江制定的自貿港發展目標,初步計劃參照國際標準,推動以油品為核心的國際大宗商品貿易自由化。廣東亦積極謀劃通過發展自由港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自貿港對標國際標準,反映在促進國內開放與國際市場接軌上自貿港將擔當着重要的角色。
建設自由貿易港將怎麼做?早在2017年3月,國務院已公布上海自由貿易港區的建構方案,其間有消息指計劃將考慮香港、新加坡及迪拜等地的做法,實行「一線放寬、二線管住、區內自由」的境內關外概念。香港、新加坡及迪拜都是成功的自貿港,三地各有獨特的制度安排及對外開放政策,可作內地建設自由貿易港的重要參考。
香港具有最自由開放的監管制度
香港貿易總值在全球排名第七,凸顯香港國際貿易中心地位。香港的優勢包括:全面零關稅及貿易不設限制、便利及低成本的通關制度、完善的法律保障及高度開放的金融市場。
在貨物管制方面,除了酒類、煙草、碳氫油類及甲醇外,所有進出香港的貨物都毋須繳付任何關稅,所以大部分商品貿易都不用進行關稅評估。再者,香港沒有附加稅,並只有極少數的非關稅管制措施,大部分產品均毋須申請任何文件便可自由進出香港。
另外,香港的報關手續便利,成本低廉。報關可於貨物輸出或輸入後的14日內透過電子渠道完成。根據WTO資料,香港報關所需的文件要求簡易,貨物過境開支只是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CED)高收入國家的五成。這些便利為企業減低貿易成本,並有利中小企參與國際貿易活動。
在投資方面,外資普遍享有100%擁有權及國民待遇。成立公司的手續快捷,最快可於1小時內完成註冊,並且沒有最低實繳股本的規定。完全開放的金融市場讓企業在香港可自由兌換外匯及自由調動資金進出,有助提升營運效率。
這些優勢為香港建立一套穩健開放的制度,帶動貿易及投資活動。
新加坡具有完善的資訊科技配套
與香港相近,新加坡對大部分貨物實行零關稅。在進出口管制上,新加坡只對少數產品實行規管,但商品進出新加坡的行政程序仍較香港為多。然而,新加坡能利用完善的資訊科技配套,為貿易商提供便利,同時達到監管目的。
新加坡海關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利用資訊科技系統,協助貿易商節省成本並執行高效監管。雖然貿易商需要在海關進行登記,但申請程序最快可於4小時內完成。在進出口審批上,新加坡的電子單一窗口TradeNet每年平均處理900萬宗個案,其中99%可於10分鐘內完成,大幅減低企業的作業時間。
另外,新加坡推出了綜合資訊平台TradeXchange,為企業提供一個標準化的系統網絡,避免數據重複輸入,方便資訊在供應鏈上流通。透過TradeXchange,貿易商可與物流、金融、保險等供應商進行對接,以及申請產地來源證。
現時,新加坡政府正在開發新平台National Trade Platform,目的是要結合TradeNet及TradeXchange的功能,預期每年為企業節省近6億新加坡元的人力成本,進一步提升生產力。
除了實行貿易開放政策及地理位置優越,新加坡完善的資訊科技系統是其成為東南亞航運中心的成功因素之一,這發展模式亦已成為其他經濟體的參考案例。
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共有40多個自由區,其中超過一半位於迪拜。近年,迪拜躍升成為波斯灣地區的商業中心,吸引多間跨國企業遷入成立區域總部,這與其自由區政策息息相關。自由區對外資給予全面開放的待遇,並豁免多項稅收。外資可全資擁有在自由區登記成立的企業,其股本及利潤匯出亦不受限制。在稅務上,自由區的政策優惠十分吸引,外資企業可享有50年商業稅豁免、完全免收個人所得稅及進出口零關稅。
迪拜為外資提供優厚的政策待遇
同時,自由區有獨立的管理局,負責執行區內的規管。管理局亦會提供一站式諮詢服務,協助企業辦理登記、批准等行政手續。加上,自由區大部分的法規文件都有英文版本提供,讓國際投資者對區內的營商環境及法律有更清晰的掌握,從而減低對中介人的倚賴。這些便利大幅降低開業成本,鼓勵外資在自由區增設業務。
迪拜最著名的Jebel Ali Free Zone已有超過6000間來自80個國家的企業落戶,反映Jebel Ali Free Zone已成為外資開拓中東市場的首選地。
建設自貿港的經濟影響
建設自貿港可從效率、企業發展及制度上對於經濟發展產生正面作用。
首先,自貿港可透過適度有序地與國際市場融合,在特定法制下引入競爭及先進技術,簡化政府部門的規管,減低企業的貿易成本,讓市場力量充分發揮資源配置的效率,加快落後產業升級轉型,促進經濟轉向更高質量發展。
其二,自貿港可在境內提供高度開放及自由化的經營環境,讓國內企業熟習國際商業的營運模式。同時,自貿港可成為引進跨國企業的首要平台,提高外資在國內經濟的參與程度,國內企業可從中獲得跨國管理及營運的學習機會,提升競爭力。
其三,自貿港有深層的試點作用。一方面,自貿港的監管要控制至最低限度,以實現自由化的經濟效益。另一方面,自貿港要形成有效的管理系統及法律框架,使外來衝擊對在岸市場的影響維持在可控範圍。隨着新制度取得成效,其法律框架及運作經驗將可輸出至其他自貿區,進而在全國推行。因此,自貿港建設將會是激發制度創新的重要過程。
綜合上述分析,香港、新加坡及迪拜各以不同政策及措施推動貿易投資自由化,並經過多年發展成為世界級的自貿港。香港實行自由開放的監管制度;新加坡利用科技創新降低企業的成本;迪拜以財政優惠及行政支援吸引外資,這些對中國發展自貿港都具有示範作用。三地的經驗顯示,自貿港建設需要政府詳細規劃及主導參與,尤其自貿港不單是允許區內要素自由流動,同時須要形成有效完善的法律制度,達到風險防控的目標。另外,中國與西方發達經濟體的法律制度及行政系統存有差異,預期自貿港建設對國內經濟法發展將會帶來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