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主席習近平早前在致第四屆世界互聯網大會的賀信中指出:「中共十九大制定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行動綱領和發展藍圖,提出要建設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智能社會,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發展數字經濟、共用經濟,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中國數字經濟發展將進入快車道。中國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推動世界各國共同搭乘互聯網和數字經濟發展的快車。」
第四屆世界互聯網大會的主題是「發展數字經濟 促進開放共享——攜手共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習主席的賀詞,與第四屆世界互聯網大會的主題,鮮明地表達了中國已確定,發展數字經濟、共享經濟,是中國正在進行的經濟轉型的目標,並以此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
數字經濟和共享經濟並列
在2016年3月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審議通過的「十三五」規劃中,尚沒有出現「數字經濟」和「共享經濟」這兩個名詞。但中共十九大報告中出現了。
「數字經濟」,出現在十九大報告回顧過去五年工作部分,稱:「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經濟結構不斷優化,數字經濟等新興產業蓬勃發展,高鐵、公路、橋樑、港口、機場等基礎設施建設快速推進。」
「共享經濟」,出現在十九大報告規劃未來工作部分,稱:「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着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顯著增強我國經濟質量優勢。加快建設製造強國,加快發展先進製造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費、創新引領、綠色低碳、共享經濟、現代供應鏈、人力資本服務等領域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
習主席致第四屆世界互聯網大會的賀信,第一次把發展「數字經濟」和「共享經濟」並列。這是值得重視的。
何謂「數字經濟」?其內涵基本與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提出的「知識經濟」相同。「知識經濟」以現代信息和通訊技術為基礎,其初級形態是互聯網為平台的經濟活動,其高級形態則是三維製造和人工智能等直接以信息化的知識為生產要素的經濟活動。因此,「知識經濟」,也被稱為「數字經濟」或「數位經濟」。
從上世紀最後十年開始,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由服務經濟邁向知識經濟。中國經濟總體水平低於發達國家,一方面,不可能在全國範圍全面發展「數字經濟」,即使到「十三五」規劃最後一年即二○二○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國也未必能夠達至所有省市自治區的產業結構以服務業為主。但是,另一方面,中國能夠也必須在具備條件的省市自治區拓展「數字經濟」,以盡快拉近與世界上最發達國家的差距。
中國經濟轉型的特點不止於此,還有另一個重要特徵——共享。「十三五」規劃指出:「共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必須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增強發展動力,增進人民團結,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
十九大報告把「共享」原則推廣至中國進一步開放,稱:「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要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加強創新能力開放合作,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
如果說中國發展「數字經濟」與西方發達國家發展「知識經濟」在技術層面是一回事,那麼,中國提倡發展「共享經濟」就與西方國家劃出了區別。
香港應加快知識產業發展
香港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就面臨向「知識經濟」轉型,但過了二十多年,至今知識產業佔香港本地生產總值的比重,離百分之五十的門檻仍然很遠。同時,社會貧富差距卻不斷擴大。無論發展「數字經濟」還是發展「共享經濟」,香港都需要借鑒國家的發展經驗。十九大明確指出,國家將加快發展「數字經濟」和「共享經濟」,並努力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香港必須有緊迫感。
香港社會各界、尤其熱愛香港的政治團體,必須思考和回答對於香港發展至為重要的問題:為什麼香港經濟轉型步履維艱?怎樣才能縮小貧富差距?政府應當做什麼、如何做?社會各界和企業應當承擔怎樣的責任?
資深評論員、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