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在浙江大學城市學院附屬學校,學生們與宇樹機器狗握手。\大公報記者俞晝攝
因地制宜,創新求變。日前,在杭州市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新聞發布會上,兩份有關人工智能的重磅文件正式發布。從9月開始的新學期起,全市中小學將逐步開展每學年不少於10課時的人工智能通識教育,通過分階段課程設計與場景化實踐,推動AI與基礎教育深度融合。
人工智能通識教育具體如何落地?在以「人工智能教育」為特色的浙江大學城市學院附屬學校,學生們能在「AI未來館」與原本只會出現在展會的「黑科技」產品互動學習、用學到的人工智能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現實問題。浙大城市學院附屬學校副校長王大龍表示,開設通識教育課程將更加觸及到AI本質的普及,「具體探討什麼是人工智能以及它的運作原理。」\大公報記者 俞晝杭州報道
杭州市最新發布的《杭州市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地方課程綱要(試行)》深度對接杭州「數字經濟第一城」發展定位,在保障人工智能知識體系完整性的基礎上,培養具有「杭州特質」的未來人才。
跨學科學習 與信息科技融會貫通
根據《綱要》建議,人工智能通識教育課程每學年不少於10課時,具體實施中可採取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多種課程實施形式,可通過主題項目周等方式開展集中性授課,也可以利用跨學科主題學習的方式,與信息科技、科學等學科進行整合設計開展課程。
宇樹的機器狗、強腦的仿生手……走進浙大城市學院附屬學校的「AI未來館」,幾位三年級的學生正饒有興趣地跟阿爾法蛋圍棋機器人對弈。「你們知道這台機器人是如何『思考』,又如何感知你們這步棋下在哪裏並作出回應麼?」一旁觀戰的王大龍不失時機地提問道,然後聲情並茂地講起了「阿爾法狗大戰柯潔」的故事。
據了解,浙大城市學院附屬學校在成立之初就將「人工智能教育」作為學校發展的特色和支點,並開闢了包括「AI未來館」、「新鷹無人機基地」等多個人工智能培育場所。「在杭州市教育局出台正式文件以前,我們就已將人工智能的探索教育融入到學生們的日常生活中。」王大龍舉起一本,向記者介紹,「這個繪本裏的內容都是師生們一起討論,並向AI發送指令生成的,其中所有的插圖均由AI繪製完成。」
拆解AI運作 鋪路「深度求索」
「學生原本的課表已經排得滿滿當當,最終通過協調才『擠』出了5個課時。其中3個課時是從科學課、校本課和信息科技課三門正式課程中『擠』出來的;第4個課時我們以班級為單位,輪流安排學生到『AI未來館』進行前沿技術的體驗教學;在期末的主題項目周裏,我們會讓學生用學習到的人工智能,去解決生活中一些簡單的現實問題將進行成果展示。」在王大龍看來,與此前僅僅是體驗人工智能產品相比,開設通識教育課程將更加觸及到人工智能的本質的普及,「簡單來講,就是具體探討什麼是人工智能以及它的運作原理。」
「今天上午我們班上了第一堂人工智能通識課,老師先給大家播放了一個視頻,詳細地解釋了什麼是人工智能,還介紹了它最大的特點──交互性。」303班的周思源表示,此前他一直以為家裏的智能馬桶也是人工智能產品,「上課後我才知道它不是,因為它無法與我們對話,也不能進行交互。」
據了解,今後杭州市還將積極推進「未來課堂」和「未來學校」的學校建設,加強AI教育支撐環境的建設,進一步開展教育智慧賦能的實踐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