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須樹立正確的香港政治觀\楊堅

時間:2017-12-11 03:15:38來源:大公網

  香港政治基本矛盾的焦點,是「拒中抗共」政治勢力在若干西方國家操縱下向中央爭奪香港特別行政區管治權。因此,矛盾的性質是不可調和的。這是正確的香港政治觀的基本觀點。

  基於香港政治基本矛盾不可調和的性質,20多年來,尤其2002年下半年特區第二屆政府啟動《基本法》第二十三條本地立法程序以來,「拒中抗共」陣營和建制派一直展開針鋒相對的較量。本文提出來討論的一個問題是,如果因為兩大對抗政治陣營的鬥爭水火不容,就以為中央對港政策和策略的與時俱進僅僅是或者完全是針對「拒中抗共」政治團體的言行,那便是低估了中央對香港政治的全面深刻認識。換言之,正確的香港政治觀,不只是關於香港政治基本矛盾性質的正確判斷,還有關於香港政治同香港經濟社會關係的正確判斷。

  經濟轉型需中央助力

  必須指出,在「一國兩制」下中央對於香港的「泛民」政治團體採取容忍態度。「泛民」政治勢力破壞了特區第二屆政府關於《基本法》第二十三條本地立法的工作,阻撓了關於普選行政長官的政制發展,中央沒有因此而禁止「泛民」在特區生存。

  近幾年中央高度重視遏止「港獨」,不是因為「港獨」能夠成功,而是因為香港存在着同情甚至姑息「港獨」的思潮和社會心理,後者不可能讓「港獨」得逞,卻足以干擾甚至阻礙香港與內地經濟融合,耽誤香港經濟轉型和民生改善。

  因此,有人以為中央強調對特區擁有全面管治權是因為「港獨」冒起,便是一種膚淺的見解。十九大提出中央對特區的全面管治權與特區高度自治權相結合,是一個政治陳述,但其意義不只是遏止「港獨」,而是為了幫助香港解決經濟和民生的重要問題。

  香港經濟和民生的深層次結構性問題,無法僅靠香港本地力量來解決。特區政府缺乏類似於內地的國有企業,來推動香港產業結構調整,香港的大地產商是否願意順應經濟轉型所需而調整投資和業務,特區政府既不能說什麼,也無法保證說了有效果。香港絕大多數企業是中小企業,即使其中有意推動經濟轉型的,也是心有餘力不足。在推動香港經濟轉型上,香港需要中央助力,中央的政策意圖可以通過大型國有企業在香港的相應投資來體現。

  隨着香港人口加速老化,老有所養問題必定愈益突出。特區政府財政受制於《基本法》第一百零七條規限,難以實現全民退休制度。香港老有所養問題的治本之道,需要中央援手。

  正確的香港政治觀,還包括關於香港政治在國家和區域乃至全球政治中的位置的正確判斷。香港政治在國家和區域乃至全球政治中的位置,取決於三個因素:香港本地政治力量對比,香港對國家的貢獻,國家在區域和全球中的地位。

  香港沒有獨立的政治。「拒中抗共」政治陣營是若干西方國家培植的。建制派、尤其愛國愛港中堅力量一直得到中央支持。近幾年探索所謂「第三條道路」的「中間派」,遊走於兩大對抗政治陣營之間,不可能形成穩定而可觀的力量。香港本地政治力量對比,在頗大程度上折射國家與若干西方國家的力量對比。

  政治演變前景樂觀

  即使明年3月11日第六屆立法會補選的地區直選仍有利於「拒中抗共」政治勢力,也無法阻擋國家與若干西方國家的力量對比朝着有利於國家的方向演變。加之,香港對國家的貢獻,以及國家在區域和全球地位的變化,都對「拒中抗中」政治勢力不利,建制派、尤其愛國愛港中堅力量應當對香港政治演變前景感到樂觀。

  展望未來,香港對國家改革開放發展的貢獻,從絕對值看必定不斷增加。但是,隨着內地省市自治區全面發展,從相對值角度看,香港的貢獻難免下降。為了盡可能提高香港對國家貢獻的比例,香港必須加快經濟轉型,把香港經濟之餅做大做強。這一點如同一面鏡子,必將照出「拒中抗共」政治勢力干擾和破壞香港發展的真面目。

  十九大描繪了國家從現在到本世紀中葉的宏偉藍圖和行動綱領,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腳步不可阻擋。即使若干西方國家不放棄利用「拒中抗共」政治勢力阻撓和破壞香港發展,以拖累中國,但它們能施加影響的力量必定愈益減退。

  樹立正確的香港政治觀,關鍵是做中間群眾的工作。香港不可能產生穩定而可觀的中間政治勢力,卻一直存在着既不屬於「拒中抗共」政治陣營,也不屬於建制派的中間群眾。由歷屆立法會選舉一直不投票的選民,及至今仍不登記為選民的香港成年永久性居民所構成,佔香港人口相當一部分比例。這部分中間群眾,習慣以「各打五十大板」的思想方法看待兩大對抗政治陣營的政治較量,他們中間一些人甚至接受「拒中抗共」政治團體把「港獨」歸因於全國人大常委會8.31決定的荒謬觀點,需要幫助他們正確明白香港政治。

資深評論員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