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早前遭受颱風「天鴿」正面吹襲,損失嚴重。然而,正當澳門人民與解放軍全力投身抗擊自然災害之際,香港個別媒體卻出現不少雜音,很多無端指摘令人憤慨。
首先,矛頭指向澳門政府對抗風災不力。平心而論,在這次風災中,澳門在應對風災時確實有不足之處。第一,氣象局對風災預測有誤,掛出十號風球過遲,沒有預計到風災對澳門造成這麼大的衝擊。氣象局局長馮瑞權第一時間提出辭職,現在廉政公署也在展開調查。第二,澳門的城市規劃對防風與排洪排澇的應對能力不足。第三,澳門整體對防風防澇的危機意識不足,市民對其危害及如何預防的認識也不足。
但話說回來,澳門地形低窪,遭受如此猛烈颱風的正面吹襲,確實應對不易。十幾年前,美國「卡特里娜」颶風把新奧爾良變成一片廢墟。近日美國「哈維」颶風,大休斯敦也成為澤國。它們造成死傷情況不在澳門之下,後遺症比澳門更嚴重。這裏不是「比爛」,但至少說明,人類的力量有時在大自然災難面前的薄弱。
澳門回歸後,從未面對過如此猛烈的颱風,應對不足固然反應出問題,但經驗不足也是實情,澳門應該誠懇地從教訓中學習,日後認真加以改善。一味指摘不是恰當的態度。
但個別媒體與所謂的KOL(網絡紅人)又開始借題發揮。
首先,澳門絕大部分電力從珠海供應,風災時電力中斷,於是有人指摘,澳門「靠內地」是電力中斷的主因,證明「內地的東西不可靠」,「靠內地」沒好處。
這些論調漠視了鄰近澳門的珠海也是颱風「天鴿」的災區。「天鴿」是53年來珠海面對的最強颱風,「天鴿」的中心就在珠海登陸,可以說珠海遇到颱風的強度更甚於澳門。珠海電網被颱風破壞以致無法正常向澳門供電,這是受災的結果,顯然不是我們通常說的設備線路是否可靠的問題。試問,有多少設備遇上這樣的大風還能保證正常工作呢?當然,也難怪這些人搞不清楚,因為他們只關注澳門,對珠海的災害報道極少,視而不見。
澳門本身供電能力有限,無法滿足自身需要。更重要的是,澳門面積狹窄,沒有足夠的土地能建設可以完全滿足電力需求的發電廠。澳門從珠海購買電是最經濟最可行的方法。
其次,有人則抨擊「澳門內地化」,矛頭指向氣象局局長馮瑞權。現在馮正接受調查,有否失職等報告一出就可知。但這種指摘暗示了內地的氣象部門也有失當,則極為莫名其妙。國家氣象局在23日早上六時,已經發布最高級別的紅色預警信號,比香港在8時10分發出的九號風球警告更早,更不用提比香港掛出十號風球(9時10分)早了。在國家氣象部門的預警下,眾多漁船與部分居民已經在政府組織下提前疏散,這樣才避免了更大損失。
在澳門政府請求下,經過中央批准,解放軍到澳門市區救援,這更觸動到一些人。其實,出動解放軍,完全是根據澳門基本法與澳門駐軍法的規定,按照法定程序進行。澳門市民與義工雖然積極救災,但由於災害嚴重,杯水車薪。解放軍伸出援手,大大加速了災後救援與清理工作,令澳門人感到「心裏有底」,社會秩序迅速恢復。澳門人紛紛通過送飯送水、慰問等方式,表達對解放軍的謝意。這種「軍民魚水情」,體現了內地對澳門的支持,澳門同胞高興也來不及,何來憂慮?
香港部分人對解放軍有不明所以的恐懼。其實,香港駐港部隊駐紮二十年,秋毫無犯,沒有發生過一起軍民糾紛事件。即便對擅闖軍營者,也有理有節地依法處理。駐港部隊無愧於「文明之師」、「威武之師」、「正義之師」的稱號,得到絕大部分愛國港人的肯定。大概只有「港獨」分子才會這麼怕吧。
有人還嘲笑幾個在救援過程中暈倒的軍人,指摘他們「缺乏鍛煉」、「戰鬥力低下」、「打不了仗」。這種涼薄的論調更令人不齒。這些年輕的軍人在高溫、烈日與潮濕的惡劣環境下長時間工作,暈倒有很多可能的原因,比如工作時間太長、太忙顧不上喝水吃飯、帶病工作等等。有些人就偏要以最大的惡意揣度。其實,再怎麼說,別人也是在落手落腳救災時暈倒的。隔岸觀火的鍵盤俠,有什麼資格在一旁說三道四?
在澳門有難,八方支援之際,這些人的輿論是非常可恥的。他們關心的不是澳門同胞的安危,而是要「唱衰澳門」。回歸以來,澳門人真正「精神回歸」,更接受「中國人」的身份。澳門從回歸前遠遠落後香港,到現在人均GDP排世界前幾位,遠超香港。其飛躍有目共睹,也是在中央支持下才能取得的成就。
部分人是否有「羨慕妒忌恨」的心態不得而知,但他們要竭力挑撥澳門與內地關係,甚至與香港的關係,想要在唱衰香港之餘再拉低澳門之心昭然紙上。
這種論點錯誤之處毋須多言,也無法指望這些人能很快改變。但當澳門同胞還在受災時,這些人是否可以先拋下「凡事政治化」,真正關心一下同胞呢?切莫為了一股不明所以的「怨氣」,把自己的良心與人性也埋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