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目前A股中超過一千二百家上市公司的市盈率在一百倍以上,這些股票的市盈率能夠長期維持高位,可能與併購重組的預期有關,要抑制「殼資源」帶來的泡沫,也需三思而行
過去,內地投資者對5月份的股市往往比較憧憬,稱之為「紅五月」。而今年,財經媒體上很少出現「紅五月」三個字了,倒是不少人借用西方股市的諺語─「Sell in May」來表達對A股的擔憂。股市漲跌往往解釋容易預測難,因此,本文想探討的不是股市為何下跌,而是在政策同樣收緊的情況下,為何樓市表現強勁但股市表現差勁?\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李迅雷
年初至今,人民幣匯率表現非常穩定,於是,不少人認為中國股市表現理應不錯,原因是匯率穩定後換匯需求下降,熱錢外流就會減少。此外,政府對樓市的調控力度越來越大,手段也越來越多,故長期滯留在樓市的資金將會撤出,股市自然就成為熱錢流入不可多得的地方,故有理由看好股市。
但近期股市的表現卻差強人意,即便是「一帶一路」、雄安新區等振奮人心的主題,也未能給股市注入持久的活力,市場似乎對全球經濟的復甦和國內經濟的回暖視而不見。股市走弱的原因不外乎有以下兩點:一是經濟指標雖然好轉,但恐怕已經見頂,股指是經濟領先指標,不是經濟數據的滯後反映;二是金融監管日漸嚴厲,導致金融市場利率上行,引發股債雙殺。
樓市處於牛市尾聲
從政策調控力度來看,樓市政策的嚴厲程度遠超股市,如限購城市的數量不斷增加、房貸利率提高、首付比例上升、一手房限價等;而股市除了受金融監管政策的負面影響外,並沒有遭遇具體的打壓舉措。此外,金融監管政策的趨嚴對樓市也構成負面影響,但樓市為何未像股市那樣弱不禁風呢?這恐怕與樓市仍處在牛市不無關係。
樓市相較股市存在三大優勢:第一,除了投資或投機性需求外,樓市還存在着剛需和改善性需求;第二,中國農耕文化影響深遠,導致國人對土地和房屋的偏好超過其他投資品種;第三,A股作為新興市場,上市公司的治理結構存在各種缺陷,使得中小股東行使權利受到一定限制,中小投資者感到「做股東不如做房東」。
從中國目前情況來看,樓市銷售的熱點正從一二線城市向三四線城市轉移,這與人口流向的逆轉似有一定相關性,也與三四線樓市庫存減少及房價收入比相對較低有關,似乎正在經歷牛市中的「補漲行情」。但以股市的經驗而言,「補漲」常常意味着牛市進入尾聲。
政策調控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的難度很大,因為社會與經濟對政策的反應複雜。這輪金融監管的主要目的是「去槓桿」,即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五大目標之一,同時也是為了讓經濟能夠脫虛向實。但問題是,中國經濟「虛」的程度已經大得驚人,即金融的增加值在GDP中的佔比過高,超過英國、歐盟、美國和日本等發達經濟體,這對於一個人均GDP只有八千多美元的新興經濟體而言,金融結構嚴重失調。
監管需要張弛有度
因此,要讓中國的金融槓桿率和資產估值水平回歸正常值,只能逐步且分階段進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如一個已經持續了二十多年的股市泡沫(高市盈率),不能期望在短期內消退。目前,A股中超過1200家上市公司的市盈率在100倍以上,為何這些股票的市盈率能夠長期維持高位呢?恐怕與併購重組的預期有關,故如何抑制「殼資源」帶來的泡沫,也需要三思而行。
同樣,國內金融規模的大膨脹始於2009年,那時為了應對次貸危機而出台規模空前的經濟刺激政策。之後,每次為了經濟穩增長而付出的代價都導致金融規模的超速擴張,如2012年開始銀行理財產品規模爆發式增長,儘管傳統信貸業務減弱,但表外融資業務飆升;2016年則是廣義財政大擴張背景下的銀行總資產規模大幅增長。
好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經把「穩中求進」作為治國理政的總原則,提倡經濟不出現大幅回落和不爆發系統性金融危機的「底線思維」。因此,金融監管需要把握好度,如中國金融監管的模式主要是三會的「分業監管」,優點是各司其職、責任到位,但目前金融業處於趨向混業化的時代,更需要統一監管和協同監管。如果急於求成,則可能導致因泡沫破滅而帶來的金融危機。
從歷史上看,每次貨幣膨脹之後都伴隨着貨幣政策的收縮,如2011年開始清理地方融資平台,並不斷加息和提高存款準備金率;2013年清理非標業務,導致錢荒。但是,過去每一輪監管收緊都會因力度過大、經濟下行而戛然而止。今年,監管層則把防控金融風險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對銀行進行MPA考核,一行三會齊行動。因此,這輪金融監管應該汲取過去屢犯的教訓,意在長遠,更需要張弛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