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的發展規劃,將是香港未來的主要任務。主要有三個方面:第一是推動內地的金融服務業升級。第二是為「一帶一路」服務,成為一個吸引各國投資的金融中心,為沿線國家基本建設、工業園計劃、航運計劃、運輸計劃提供經營管理人才和資金配套,香港要成為融資和發行債券、股票的資金中心。第三是為國家的創新科技發展、創業發展,提供各種人才,吸納國際專家,建立科研中心、國際級別的實驗室,並且為各種新的科學技術提供孵化基地和風險基金,為新科技新發明轉化為商品生產提供資金的支持。一句話,在國家的短缺的領域發揮扶助作用,盡量調動香港的優勢條件,也即是以長補短。
我們國家開放改革已經三十多年,在各個領域都取得了巨大的、翻天覆地的進步,越是開放的部門,例如製造業、航運業、快遞業、互聯網科技、高鐵、核工業,取得的成就越大。但是,由於考慮金融安全的原因,中國的銀行業和金融業是最受保護的領域,開放度不夠大,進展不大,今後還需要補上歷史的一課。
發揮金融中心優勢作用
世界歷史上曾發生過三次工業革命,第一次是十八世紀年的蒸汽機革命,第二次是十九世紀末內燃機、電動機器革命,第三次是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計算機革命。現在的人工智能和移動互聯網的革命是第四次。前面的三次革命,生產力大大解放了,大量財富好像火山噴發那樣湧現出來。第四次革命的速度來得比前三次快得多,改變了生產的模式、商業的模式、社會組織的形式、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形式、社會結構的形式。
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城市如果跟隨不上時代的轉變的步伐,立即就會衰落,就會邊緣化。因為,第四次革命將會消滅大量現在存在的職位,創造出許多想像不到的新行業新職位。任何一個城市都不可能單獨應對這麼急劇的變化,激烈競爭,一定要組織成有分工、有合作、有協同的規模足夠大的經濟合作區,才能建立一個新型的產業鏈,形成新的生產力,創造更多的財富,讓年輕一代得到更多的發展機會。在城市群裏面,各有各的長處,也各有各的短處,不同的城市互相取長補短,就會產生新的產業模式,就會比其他的經濟區、其他的國家先一步,立於不敗之地。
世界的前面三次工業革命,並不是孤立出現的,而是伴隨着非常必要的金融革命。金融革命為產業革命準備了大量資金,並且開拓了消費市場,找尋到買家,形成一個良好的經濟循環、供應和消費互相配合的局面,讓所有參與者都得到利益,生活大大改善。英國發明蒸汽機革命的時候,英國開始成立銀行業,為工廠提供了大量資金,也為出口提供大力支持,讓英國的出口業大大提高了競爭力,佔領海外市場。到了內燃機和電動機革命的時候,美國的投資銀行也出現了,為美國企業的收購合併,形成更優競爭力的壟斷財團準備了條件,更有效率地佔領全世界的市場。新的金融工具的創造、利用,賺取各個國家的外匯儲備,美國成功變為金融帝國。
上個世紀五十年代電腦出現的時候,帶來了大量的創新機會和新的產業,但是這些創新可能是投資一百個項目,僅僅得三四個項目成功。美國這個時候也進行了金融革命,開始成立了風險基金和創業板股票市場,吸納了大批懂得最新科技的投資銀行金融專家,建立了大量孵化器。美國的硅谷(也就是大灣區)許多中小企業雨後春筍,遍地開花,促進美國的高新科技高速度發展。其中,蘋果、微軟、Alphabet(Google母公司)、亞馬遜和facebook成功為當前五大最高市值企業,當年投入只靠少量資本便能產生龐大利潤。
扮演高級管理服務角色
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的發展規劃,就是要幫助國家實現「中國夢」,香港要為廣東省建立投資銀行服務、風險基金、科技創業板的服務。香港要吸納全世界最好的投資銀行專家、最好的金融專家,為中國的金融業改革提供幫助。香港的法律制度、專利權和知識產權制度,比較內地完善得多,完全可以發揮投資銀行和創業板的巨大功能作用。高科技的研究和投資銀行、創業板,也可以用前舖後廠的組織形式,把大灣區的科研企業、科研產品推銷到全世界,並且發行股票和債券,讓全世界的投資者來投資。
如此一來,「一帶一路」的基本建設,傳統的高附加值的製造業,再加上中國硅谷的建設,香港都將能發揮科學技術研究、金融管理、會計、製造業管理、物流、建築業、房地產業人才的優勢作用。廣東的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行業長處和分工。香港融合其中,扮演經濟引擎、資金來源地、高級管理服務的角色。
美國也不可能用一個城市去發展高新科技,而是用許多個城市的力量,分工合作,形成了大灣區,才有美國的信息工業大發展。粵港澳多個城市將來向着美國式大灣區的方向發展,成為中國的硅谷,大有前途。如果香港不參加,那就什麼也沒有了,經濟的衰落就成為必然了。區域經濟一體化,是世界潮流,誰也阻擋不了。
資深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