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實質是以往的「大珠三角」概念,用大灣區的說法或許是借外國例子,期望香港、澳門與珠三角九市加強合作,融合發展為大都會區。有人擔心香港被規劃,事實上這屬杞人憂天。珠三角九市的發展迅速,基礎建設正推動產業升級轉型,在不少硬件軟件方面不單與香港縮小距離,且有超越之勢,尤以科技創新最為突出,國際化程度亦不遜香港。它們的發展已盡量利用香港的國際因素、體制因素。
豈能甘心被邊緣化?
一二十年前是珠三角希望與香港合作,借助香港的條件。現在則是珠三角已走向全世界,積極進取,國際視野也可與香港相比。整體經濟規模與創新能力超越香港。它們合作的對象是德國、以色列、意大利、新加坡。「一帶一路」戰略把它們連上更多的國際範疇和區域。珠三角並不需要規劃與香港合作,在正常的經貿、投資等方面,珠三角還依然會與香港來往。但已不是依靠香港,香港因素變成次要。
香港在這樣形勢下怎麼辦?
期望中央強迫珠三角和廣東政府照顧香港,屬不切實際的幻想。即使中央給壓力,深圳讓出河套與香港合作發展創新科技,香港有何資源、能力與深圳合作呢?數碼港、科學園不過是地產項目,用作河套發展的模式,只會是香港的「敷衍塞責」,迴避認真的發展,也便會一事無成。香港要尋求與珠三角真正的發展合作,既無條件,也無人才知識資源,相信早晚會被珠三角拋棄、漠視。在深圳有個說法是,當地的發展是靠汲取香港經驗的教訓而來,是引香港為鑑、引香港以為戒。若香港不轉變,怎樣會使廣州、深圳、佛山等願意與香港合作呢?
香港的機會,或許是甘心被邊緣化,吃着老本慢慢老化退化。本來珠三角是香港的腹地,今後不求上進的結果便是香港變成深圳和珠三角的後花園。綠化和法制還好,適宜珠三角的居民來港鬆弛休息,吃吃喝喝,買些日常用品,或在沙灘露營。或許香港可以變化為海南。若開放內地來港長住小住,便如上海北京的退休人士到海南休養。香港的迪士尼公園與海洋公園比不上番禺和橫琴的長隆、博物館比不上廣州、山嶺風景比不上增城、清遠、肇慶。香港的海灘污染,風景也沒有「十里銀灘」的壯觀。香港在珠三角的大發展可能便變成一個異數,以不發展、吃老本分沾珠三角發展的利益。
機會錯失將後悔莫及
或許香港還可是國際金融中心,實質只是A股市場的伸延,和國際金融服務(如保險)的進口中國內地的中介。若中國金融體制再理順的話,也嚴厲打擊非法金融,香港只能是中國的一個國際金融中心,也未必勝於上海。即使金融交易龐大,屬電子交易,對本港的就業收入作用有限。
或許香港還可作為內地富人的海外物業的中心,一如摩納哥於法國。但這樣的物業業務,既拉動香港的樓價,製造投機的泡沫,也對本地經濟貢獻有限。
如香港經濟不能升級,精英會留在香港發展嗎?本地精英在中學便已外移,學成也不會回港。香港會變作怎樣呢?
珠海學院一帶一路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