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九日,韓國終於迎來了決定性一刻,共同民主黨候選人文在寅技高一籌,成功入主青瓦台。十五傑爭霸、五雄鼎立的戰國亂世暫告落幕,韓告別了長達半年之久的權力真空。
實際上,文在寅並非贏在其有過人的治國方略,而是贏在前政府的失敗。對文在寅的政策主張,選民早在二○一二年其與朴槿惠「過招」時就已領略過,並不新鮮。新鮮的是,四年後的今天,民眾對朴槿惠政府的失望與憤怒自然轉化為對第一大在野黨的支持,文在寅坐地成為最大受益者。與朴槿惠「韓國公主」身份不同的是,文在寅平民形象更容易拉近與民眾的距離,既然「精英」治國窮途末路,不妨讓「草根」一試身手。
沒人會否認,文在寅接手的是一個「爛攤子」。有人可憐文在寅,預言其可能是「冷戰結束以來最難當的總統」,聽起來令人毛骨悚然,但確實反映出現實的嚴酷性。朴槿惠「閨密門」及貪腐事件重創政權威信,重塑社會對政府的信任並不容易。長期經濟增長放緩,就業前景黯淡,民眾苦不堪言。特別是三十歲以下年輕人失業率連續五年攀升,對未來充滿絕望。社會財富越來越集中在少數家庭經營的大企業手中,分配不公平、官商勾結成為難以克服的「韓國病」。
對外關係上更不樂觀。朝鮮半島南北對立加劇,戰爭的「火藥桶」可能引爆。因執意引入「薩德」,韓與中、俄等周邊大國交惡,已幾近水火不容。韓日關係乍暖還寒,前政府無原則地處理慰安婦問題激起社會強烈反彈。而本應是一片藍天的美韓同盟也因美改朝換代而生變,韓迎合美、放「薩德」入境並未換來華府溫暖的懷抱,特朗普強索十億美元部署費更出乎意料,打了韓一個措手不及。
面對內外交困的亂局,文在寅改變的空間十分有限。提振國內經濟、彌合社會分裂絕無一蹴而就之良方。對大家族企業改革是在太歲頭上動土,將觸動強大既得利益集團和國家經濟根基。而外交僵局更難破。朝核問題本質上是美韓關係,韓國幾乎無任何發言權。作為盧武鉉政府的核心幕僚,文在寅雖極力主張南北對話,柔性接觸朝鮮,但現實環境已時過境遷,南北再也無法回到「陽光政策」時代。木已成舟的「薩德」部署尤為棘手,取消「薩德」將激怒美,維持部署,中韓、俄韓關係永遠不可能走出谷底。本應在大國間左右逢源的韓國,如今成為砧板上的魚肉。儘管空間有限,但文在寅必須改變。半島不容「擁核」,更不容重燃戰火,中韓無繼續交惡的理由,其損害的是兩國人民的根本利益。政權更迭並不一定是壞事,至少可為改變提供機會。在方向性問題上,期待文在寅能做出正確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