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內地房價為何瘋漲?/盧麒元

時間:2017-04-12 03:15:51來源:大公網

  中國內地房價瘋漲,從一二線城市瘋到三四線城市了。難道,剛需轉到三四線城市了嗎?幾十萬居民的小城市,需要超過百萬套的房屋嗎?顯然,這不是剛需。此刻在一些投機者眼裏,房子是用來炒的,不是用來住的。不要以為地產商愚蠢,他們是中國最積賊的人。不要以為官員不作為,他們使盡了各種手段限購。但是,房價更瘋了。為什麼呢?

  任何反常的經濟現象,背後一定有深刻的經濟制度和經濟政策的原因。要知道,辦離婚都要買房,這已經不是一般意義的政策鼓勵了。請想一想,辦離婚的目的是為了提高按揭成數,也就是為了能夠獲得更多的貸款。貸款,有如此大的誘惑嗎?問題就出在這裏。

  貸款等於「送錢」

  在此刻,在中國,貸款就等於送錢。為什麼呢?因為,實質負利率已經很高,且仍在以極為陡峭的斜率迅速攀升。好吧,告訴你公式。貸款收益=貸款金額(實質負利率-銀行貸款利率)。假設,實質負利率是10,而貸款利率是5,借款1000萬,貸款收益為50萬。再說清楚一點,你貸款1000萬買了一套房子,房子是你的了,你還有50萬預期收益。

  那麼,如何計算實質負利率呢?實質負利率=實際通貨膨脹率-名義通貨膨脹率-銀行存款利率。實際通貨膨脹率=全部商品價格上漲比率(含房價)。大家知道2016年土地、房屋和大宗商品的上漲幅度嗎?連股票的上漲幅度都不止20%啊。如此實質負利率,是政府「送錢」給貸款人,真的忍心不要嗎?

  回到宏觀層面,政府為什麼要出台鼓勵房地產的經濟制度和經濟政策呢?這是有歷史原因的。問題始於1994年分稅制。在分稅制下,地方政府財政極其困難,中央政府臨時性地使用了土地財政政策,也就是允許地方政府出讓一部分國有土地以解決財政困難。從此,地方政府,就開啟了土地財政模式。問題是,土地財政,直接觸及了憲法和預算法以及稅法的相關條款。更為嚴重的是,管理層沒有釐定以地租代稅賦的時間和空間邊際,甚至連集體土地轉換國有土地的法律程式和管理程式亦無規範。

  於是,各級地方政府和官員,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各個食租而肥了。土地財政,形成了巨額的超級地租。而超級地租,不僅僅滿足了地方財政,也養肥了各級地方官員。不止如此,由於套現超級地租,需要金融資本的介入,國內外金融資本加入了分食超級地租的行列。於是,二十三年後,這仍然是基本國策。地價和房價上升,意味着可交易之資產量巨大,貨幣需求量就必然是天量,所以就看到了天量的通貨膨脹。通脹,是一種延遲稅賦,更是一種窮人稅。

  制度政策轉型

  1994年搞分稅制,情有可原,畢竟中央政府實在太困難了,搞一點兒臨時性的措施也不為過。既是臨時,在2002年,就需要檢討分稅制的危害了,我們畢竟不能依靠一種臨時性政策治理國家。此外,無論如何,我們都應該在2012年結束分稅制了。尤為讓人痛心的是,有關專家學者竟然作了逆向的解讀。於是,我們終於一再錯過改正的機遇。以至於,我們可能必須在危機中完成制度和政策的轉型了。

  該如何完成制度和政策的轉型呢?其實,我們必須馬上開啟稅政改革了,必須立刻重建財政金融主權了。必須向資產持有和資本利得課以累進制稅賦;必須立法約束貨幣發行,使之恢復實質正利率。必須清醒意識到,經濟規律是現實存在的,再偉大的政治家也無法對抗經濟規律。意思是,保增長是偽命題,保匯率是偽命題,保房價更是偽命題。因為,保的另一面就是犧牲。我們要保的,是國民福利,是工業化升級,是良好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

  房價可能還會瘋一陣子。畢竟,目前還有待制度和政策的改變。但是,時間卻顯得尤為急迫,總負債已經大到足以製造危機的程度了。國民經濟已經不能支撐債務擴張,房價還能瘋到哪裏去呢?唯有改變,才能讓房價受到控制,才能讓房子用來住,而不是用來炒。   資深評論員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