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文化學者鄭培凱教授接受《大公報》訪問時表示,中國傳統道教,將陰曆七月定為鬼月,即中元節,而盂蘭節則是佛教的說法,但兩者早已融合,大家會在陰曆七月為鬼魂布施,希望積德。他認為,作為非遺,香港的盂蘭勝會有保留價值,「非遺是可以利用AI,利用網絡,利用現代科技,把這個習俗風俗傳下去。」
鄭培凱表示,佛教中,有一本《盂蘭盆經》,講的就是目連救母的故事。當中說到目連的母親不喜歡佛教,侮辱佛教,結果死後下了惡鬼道。目連設法救母親,讓她能夠輪迴。這也就成了現代盂蘭勝會中,拜祭祖先,表達孝義的因由。他表示,要追尋盂蘭節來到中國,應該要追溯佛教傳入中國,並開始流行的時期,也就是魏晉南北朝。此時道教正在中國流行,而盂蘭節跟中元節,剛好又在一起,於是就慢慢開始在文化上結合了。
可藉AI網絡科技傳承
在「目連救母」的故事中,佛陀告訴目連,十方僧眾須於農曆七月十五日,備百飯五果供於盆中,為七世父母,及現在父母於厄難中者,供養十方大德眾僧,才能渡其母脫離餓鬼道。目連依法施行後,其母果然脫離一切餓鬼之苦,目連便稟告佛陀,將來佛門弟子行孝道者,須於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為七世父母作盂蘭盆普施佛與僧,從此中元供盂蘭盆的習俗便廣為流傳。
盂蘭節又叫盂蘭盆節,這出自梵語,盂蘭是的意思是倒懸,而盆就是拯救的容器的意思,意指用來救助處於倒懸痛苦的餓鬼的器皿。中國人相信,人間對鬼魂作出一些施捨跟福報,便可積德,鬼魂也不會搗亂,同時祈求天下太平,國泰民安。
鄭培凱認為,隨着城市化,很多傳統的家鄉文化正在面臨消失,盂蘭勝會也不得不作出改變、簡化,甚至消失,「都市的人太匆忙,生活很緊迫,像盂蘭盛會這種節日,根本無暇參與。」面對這個現實,他認為借助AI、利用網絡,利用現代科技,把盂蘭盛會這項非遺傳承下去,是可行的。\大公報記者 伍軒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