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貿易.智造.創科─兩會需關注的香港經濟議題

時間:2017-02-15 03:16:04來源:大公網

  圖:有研究指出,香港研發開支佔GDP比重不足1%,明顯低於新加坡、韓國/中通社

  今年全國兩會將於3月3日及3月5日召開,關心國家及香港經濟發展的一眾代表及委員,應該正密鑼緊鼓準備他們的建議或提案。在經濟範疇內,筆者綜合內外不同因素後,相信以下三項範圍均屬於國家與香港未來一年的關注重點,也值得大家建議或提案,引起各界重視。/嶺南大學中國經濟研究部副總監、潘蘇通滬港經濟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 周文港博士

  歐美的民粹保護主義抬頭,給二戰後相對傾向自由開放,以至發展至高度全球化的世界經濟,帶來較大的改變壓力。有經濟分析師指出,特朗普積極推行的貿易保護主義,大體來說是一方面實施美國優先策略,極力保護本土市場;另一方面精簡稅制、簡化監管、推動基建、吸引資金回流和擴大商業投資,希望達到經濟增長率倍增的目標。在此期間,全球經濟將會步向衰退,起碼會是發達國家復甦緩慢,而與美國貿易關係比較密切的地區,如中國包括香港都會受到較大影響。

  共同應對貿易保護主義挑戰

  在上述發展形勢下,屬於自由開放,且對其他地區沒有訂定任何自由貿易協議需要的香港來說,如何面對這一股逆潮?有觀點認為自行變陣,直接到東道國就地生產,以繞過貿易壁壘。但更為切實可行的做法可能是,如何藉着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TPP)協定的觸礁,加上歐美不同的發達國家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之際,香港加強把握「一帶一路」倡議,以及形勢使然下「倒逼」出來的亞太各地區加快亞洲經貿一體化的進程(如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的進一步擴大)所衍生出來的新機會。就此,國家發改委、商務部及外交部等可以如何與香港進行共同協作,並為香港提供促進訂約、促進貨物及服務貿易上的協助,值得深究及盡快推行。

  「中國製造2025」背景下的香港新工業角色

  近年歐美發達國家積極重塑製造業的優勢,內地亦啟動了「中國製造2025」,說明了只有製造業才能為本身經濟體帶來最實際的好處。香港必須知道,只靠金融、地產及專業服務,根本無法促進經濟的實質而健康的增長和對就業的貢獻,遑論解決各種民生尤其是青年向上流動、老齡化加劇等眾多難題。

  自從2015年5月份中國國務院推出《中國製造2025》後,內地正推進由「中國製造」邁向「中國創造」發展,以及「由大變強」的產業升級任務。包括全面提高產品技術、工藝裝備、能效環保等水平,同時放寬現代服務業市場准入,以促進專業和高價值生產性服務業發展,並協助製造業提升附加價值。可惜的是,香港從政府到工業界別都未有正面的回應,以及提出一系列的回應措施以把握當中機遇。

  其實,香港若能凝聚官、產、學、研等各方的力量,透過引進內地資金及在某種先進領域包括機械人技術、生物醫藥等與內地開展產業協作,以及善用自身的優勢、特別是「香港製造」的品牌效應,將有望在國家打造世界級工業體系的洪流中,讓製造業「重新出發」。同時,亦能在過程中利用香港在專業服務上優勢以及對知識產權的較佳保障,把海外技術轉移至內地,為「中國製造2025」提速。

  上述方面,國家發改委、科技部及商務部等,如何可以跟香港有關政府部門及公營機構做到更細緻的配對,需要及時提出建議。更重要的是,如何促使新一屆特區政府和有關省市在工業發展方面提供更有效的政策,包括稅務優惠、人才培育與引進、勞工供應、市場渠道、信息以及法規等方面的配套,藉以優化本地及香港鄰近地區的經營環境,增強企業投資本土及體外工業的誘因,將更為重要。

  促進港深創新科技的合作

  有研究指出,香港研發開支佔GDP(本地生產總值)比重約為0.74%,明顯低於新加坡、韓國和中國台灣的2.02%、4.15%和3.12%。背後原因包括:政府層面上,過去一直對扶持單一行業存在爭議,屢失發展良機;行業生態上,香港在創新科技的「一頭一尾」(即中小學教育與科研商品化)嚴重不足,大學的科研力量往往「為他人作嫁衣」或只符合學術要求;投資取向上,香港投資者投資只偏愛投資房地產與金融市場;再加上人口有限、土地面積不足以及地價高企,均對創新科技發展產生阻礙。在這些方面想要在一時三刻內改變過來,並不容易。

  港深兩地政府近期協議共同發展河套地區成為「港深創新及科技園」,面積將達目前沙田白石角科學園的四倍,新增就業機會亦可達四萬人。這次機會,無論在推動香港產業多元化、開拓香港經濟新增長引擎、進一步提供更多青年向上流動,以及促進區域、尤其是港深經濟加強合作等方面,都能達至多方共贏。然而,如何先檢視現行政策上的窒礙並加以改良,制定有效政策和平台、推動官產研學並與內地相關業界進行跨境合作,以至如何吸引大型科企及資金願意進駐等,都恐怕需要中央各部委的大力支持,才能提速。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