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中國文藝拉開史詩化的大幕\秦曉鷹

時間:2016-12-06 03:15:52來源:大公網

  國家主席習近平十一月三十日對中國文學藝術家的講話,具有強烈的時代感。講話中用了很大篇幅談時代、談歷史、談國運與文運的關係、談文脈與國脈的相通……如果我們把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視為中國政治經濟生活的領航者,那麼,從這次講話中,我們分明可以體察到,中國的領航者對中國的文學家、藝術家有一種由衷的熱望,就是期盼中國的文學藝術家諸君,胸中有雄風、筆下有乾坤,能夠創作出一批無愧於時代的宏篇巨製,使中國的文藝創作走上一條史詩化的雄渾瑰麗的大道。

  了解世界文明文化成果

  那麼,中國文藝的史詩化道路是否已經開通了呢?筆者以為,這條道路的開通或曰開闢必須具有一些前提與條件。

  首先,文藝的史詩化道路得以出現的大背景就是要有一個史詩般的時代和一個史詩般、波瀾壯闊的宏大的社會實踐。客觀上,僅就這個時序的大背景而言,中國改革開放近四十年來的蓬勃發展以及在這一發展中,中國社會的氣象萬千、家國故土的滄桑流遷,億萬百姓的歡樂憂傷,以及中國與世界相交中的風雲際會……都充分完全地具備了。這個大背景中所包含的中華民族得以浴火重生的生存密碼,所孕育的人類文明進步的基因,都足以成為中國文藝踏上史詩化道路的複合元素和明確路標。

  但是,僅有這種史詩時代與史詩實踐的大背景,還遠遠不足以孕育出史詩化的作品。何故?因為「人」不行。這個「人」指的就是當代中國的文學家與藝術家。更具體的說,就是說,當代中國的文學家與藝術家的知識結構和個人素養都遠遠不能承擔創造史詩化作品的社會責任。

  與在中國與世界各個歷史發展階段上創造文藝文學精品的巨匠相比,我們多數的文學藝術家們在基本素質上都缺少兩樣東西。一樣就是對當代中國應有的歷史地位缺少深刻的思考,他們的作品缺乏歷史縱深感。習近平說,「沒有歷史感,文學家、藝術家就很難有豐富的靈感和深刻的思想,也很難看清世界、參透生活」。這樣的文藝家當然不可能擺脫煢煢孑立、喃喃自語的小我情緒和世界。

  筆者以為,中國當代文藝家缺少的第二樣東西就是對世界文明與人類優秀文化成果的了解與認知。改革開放近四十年,中國已經發展到有資格也有實力可以積極參與全球治理的程度。這種國際地位的提高其實非常順理成章,是中國實行開放政策的必然結果。文藝界諸君可曉得,中國人如此大規模地親歷親觸世界,恐怕是自秦王朝出現在華夏大地以來,除唐朝之外,中華民族前所未有之奇事奇觀!多元文化的融合與滲透,東西文明的交錯與互補,早已成為中國人實際社會生活的一種常態。常態其實就接近於固化。因此,沒有對世界文明的透徹了解,中國的文藝怎麼會有與舊時代的真正切割,又怎會有一種亙古以來未有的時代感嗎?

  剔除歷史積習文化沉疴

  中國文學藝術若想早日湧現史詩化作品,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前提條件,那就是要有足夠舒暢的創作氛圍與政策環境。

  優秀的作品一定是對個體、民族、國家命運有最深刻把握的作品。而個體、民族乃至國家,也都絕不是在一條直線和一個平面發展與進步的。每個人每個民族都會有愛有恨、有夢想有失望,有行為的衝突有內心憂傷。正如習近平所言「生活中不可能只有昂揚沒有沉鬱、只有幸福沒有不幸、只有喜劇沒有悲劇。生活和理想之間總是有落差的,現實生活中總是有這樣那樣不如人意的地方。」只有允許寫這些人間的冷暖,只有把人的喜怒哀樂傾注於作品,把歷史上的艱難悲愴甚至犧牲真實再現,才能烘托出一個時代的偉大與豐滿。只有敢於鞭撻黑暗,才能使人更加珍惜光明。不承認生活的多樣性就沒有作品的廣度與深度。

  中華民族正經歷着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巨大而劇烈的轉變,正經歷着與世界文明的新碰撞與新磨合。中國人在欣喜中享用着歷史的饋贈,也在痛苦中品味着歷史的代價。文藝作為民族之光,它不僅應該是照亮前路的火把,也應該勇於剔除一切歷史積習和文化沉疴。只有不斷地闡明這些道理,不斷地改善創作環境與政策環境,中國的文學藝術才能以史詩般的力度步入人類藝術的經典殿堂!

  資深評論員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