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2024年5月,在塞爾維亞首都貝爾格萊德,中國銀行與塞爾維亞國家銀行舉行塞爾維亞人民幣清算行揭牌儀式。/新華社
近日,中國商務部接連對稀土、鋰電池和人造石墨負極材料實施出口管制。專家認為,中國通過人民幣這一「金融工具」,以及稀土、鋰電池技術等「實物籌碼」,不斷提升自身在全球資源供應鏈中的主導權、定價權與抗風險能力。重要資源品人民幣結算的背後有多重深意。
內地經濟學家宋清輝分析,鐵礦石、原油等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反映了全球貿易格局和經濟實力對比的變化;中國的經濟體量及對資源的需求已大到無法被美元體系完全鎖定的程度。美元對原油的結算壟斷是美元霸權的重要支柱,當更多核心資源品接受非美元結算,無疑將從根本上削弱「石油美元」體系,為多極化全球貨幣體系創造條件。
形成「美元─歐元─人民幣」鼎立
宋清輝說,對中國而言,用本幣購買資源品可避免因美元波動、美國貨幣政策調整所帶來的風險,增強中國經濟抵禦外部金融衝擊的能力,「資源品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中國對稀土和鋰電池進行出口管控,可視為中國重塑全球資源競爭格局的信號。」
華福證券研究所副所長秦泰提醒,此前中國實施稀土等出口管制,不僅是維護自身國際貿易權益,還旨在迫使特朗普政府重回經貿談判的建設性軌道。宋清輝相信,長期看人民幣很有希望動搖或終結美元的絕對霸權。他表示,推動形成「美元─歐元─人民幣」三足鼎立或多極化的資源品定價體系,有助於國際貿易商靈活選擇定價與結算貨幣,有利於確保中國在任何國際金融衝擊,都能穩定地以本幣獲取所需的戰略資源。\大公報記者倪巍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