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中秋後,又是吃蟹時。吃大閘蟹主題宴,大閘蟹原隻鮮蒸,拆肉起膏奉上,蟹膏軟綿,蟹肉鮮甜,是單吃、不動手的享受。席間有「蟹粉豆腐羹」,濃鮮不腥,添豆腐軟滑,清爽不膩。
元代《居家必用事類全集》有記「螃蟹羹」一條,整隻蟹下鍋,沒有強調蟹粉,做法如下:「大者十隻,削去毛淨控乾,剁去小腳稍並肚靨。生折開再剁作四叚,用乾麵蘸過下鍋煮,候滾入鹽、醬、胡椒調和供。與冬瓜煮,其味更佳。」大蟹先去毛洗淨,「靨」應是「厴」的音近字,意思是蟹腹下能揭開的薄殼,連同小腳都不要。蟹身拉出來切成四塊,蘸乾麵粉再煮,調味可吃。若添冬瓜,不難聯想到蟹肉冬瓜盅。
清代小說《醒世姻緣》,有場景提到吃蟹,詳說:「狄員外叫他到園內葡萄架下看着叫人收拾;又叫調羹做魚炒蟹,料理晌飯;又着人去請相棟宇。將次近午,調羹的魚也做完,螃蟹都剁成了塊,使醬油、豆粉拿了等吃時現炒。」煮湯的蟹肉不調味,這處蟹肉同樣需要切件、蘸粉,另加醬油調味,吃時現炒。另外再配魚羹,算是小型的海鮮餐。
清代《鄉言解頤》有記蟹黃的用法,言:「作魚腐以紫蟹黃為餡,鮮嫩異常。」現在常見的魚腐,少見有餡,用蟹黃作餡,想必鮮上加鮮。魚腐現購現煮,最為方便。細看魚腐製作工序,自製着實不難,依古書內加入蟹黃,不獨味美,更承現代罕現的古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