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香港青年政客跑到美國,共和黨兩名參議員跟他會面後,稱會在國會提出法案,要求美國政府凍結所謂侵害香港自由的中國及香港人士在美資產及禁止入境。他又呼籲美國候任總統特朗普關注香港的人權和自由狀況。
中美兩國既分享重大的全球與地區共同利益,又存在着諸如社會制度、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及發展水平等方面的巨大差異。冷戰結束後,美國的戰略是如何使其唯一超級大國的地位不受挑戰,而中國的崛起,成為美國潛在的戰略競爭對手。
當前形勢下,美國已經無力重啟冷戰時期的「直接遏制中國」的手段,只能轉而選擇拉攏一些反華的盟友,「借力制華」。中國在亞太擁有天然的地緣優勢,隨着綜合國力的提升,這種優勢更加難以消解。同時,通過多年努力,中國已打下較為堅實的周邊基礎,有望繼續鞏固總體有利的周邊環境。當前,對美國的「亞太再平衡」戰略,中國正採取不同的應對方法。一方面,對美戰略圍堵和擠壓,採取反制措施,加大對周邊國家的投入,借助與周邊國家的經濟合作基礎,加強政治合作。另一方面,尋求與美國合作,兩國多作良性互動,建立和平、穩定的關係。
跑去美國「求援」的政客是回歸後的新世代,乞求外國勢力插手自己國家的內政,如此賣國賣港的行為,實有三方面的因由。
首先,他在反國教中博取了知名度,又極力推動「佔中」,美國《時代雜誌》便讓他成為封面人物,捧他為「政治明星」,令他過於自滿,養成了不知分寸的性格。其次,近年在香港,似乎愈反華仇中,就愈威愈出位,知名度愈高。加上當前盛傳「警察拉人,法庭放人」的社會氣氛,難怪有年輕人甘於被外國勢力利用,淪為外國人的「馬前卒」。其三,不學歷史,未能吸取引外力招禍的教訓。明末吳三桂開關引清兵入中原,儘管有史家認為,他的本意可能只是想借清兵復明,許諾了不少給清兵的條件。但形勢的變化是,清軍長驅直入,佔據中原,演變為明清更替的政局,實非吳三桂初時所能預料,令其淪為一代「漢奸」。可見,引外力之舉,實在是一個「玩火」的決定,隨時惹來「引火自焚」的惡果。再看汪精衛的賣國投日,亦是由於過度自信,以為可為國家建立一個與日本政府和平共處的政權,最終亦淪為漢奸,受盡千夫所指。
今天中國國力的強盛遠超朱明政權,在政治、外交、經濟等各方面都不容外力有侵擾的空間。中美兩國的關係不會輕易破裂,這位青年政客肯定是徒勞無功。但他從此可能背上「漢奸」之名,受到港人譴責,實咎由自取。或許正是由於當年沒有成功推行國教科,才讓他對國家情況茫然不知,終踏上今日之歧路。 香港中史教師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