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康文署推廣演藝活動不力 參與人數跌

時間:2016-11-24 03:18:37來源:大公網

  圖:有藝團在商場舉辦音樂會,事後向康文署匯報觀眾人數有300人,但審計署派員現場直擊,卻發現只有30至50名觀眾不等,參加者更多為途人,駐足片刻便離開

  【大公報訊】記者謝進亨報道:康文署轄下的觀眾拓展辦事處舉辦活動成效不足,參與人數不升反跌。其中,去年透過學校計劃籌辦的活動參與學生僅得6.3萬人,較2011至2012年度的十萬人次下跌37%。康文署音樂事務處資源同樣未盡其用,例如音樂中心訓練設施部分時段實際使用率僅得3%,或每班限定五至十名學員的訓練班僅得一名學員出席,導致有關活動成本變高。

  審計報告指,康文署因需要編訂預算優次,去年把免費演藝活動由上年度的139項減少至78項,導致總參加人數由上年度的39萬人下跌至32萬人。其中,觀眾拓展辦事處與藝團及教育機構,斥資2690萬元籌辦1008項活動。負責有關活動的藝團報稱參加者約15.5萬人,惟很多參加者僅只是路過,或停留片刻便離開,認為康文署沒有就計算參加人數發出指引,建議檢討計算人數的方法。

  音樂中心使用率低

  報告又稱,音樂事務處去年舉辦的音樂訓練計劃開支達3750萬元,佔該事務處總開支的62%,惟訓練班人數很少,例如只有一名學員,低於每班標準人數,如5至10名學員,導致人均成本達5981元,而外展音樂短期課程成本為1334元。署方建議,可以考慮為課程設定每班最少人數,並設立機制,將未達每班最少人數的訓練班合併或取消。

  至於音樂事務處其音樂中心,共設有40間訓練室和五間排練室。但每年透過音樂訓練計劃和外展音樂短期課程所提供的訓練節數,使用率僅只29%,而去年11月為例,平日下午四時前的時段,實際使用率更低至只有3%。審計署建議,上述場地可供予藝團使用,以解決他們無法覓得場地舉辦觀眾拓展活動的問題。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