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研資局六項目涉利益衝突 有報告交九年未審

時間:2016-11-24 03:18:36來源:大公網

  【大公報訊】記者唐曉明報道:教資會轄下研究資助局(研資局)被審計署揭發行政管理混亂,除了多個審批項目沒有文件紀錄,有六個項目更懷疑由研資局成員自己人批核自己人,有利益衝突之嫌,審計署建議適時作出所需利益申報。最離譜的是,有多份研究項目報告交了九年而竟未評核。

  審計署最新一份審計報告昨日出爐,指出於2013至2016學年期間,研資局轄下有十個委員會及18個小組中,分別有五個及十個沒有會議紀錄。審計報告又發現,19項獲審批的研究計劃中,十項資助申請的權力已分別轉授予研資局主席、聯合遴選委員會,以及教資會秘書處,另有八項申請沒有文件顯示研資局曾經審視或批准。這八項申請當中,有六項計劃更沒有文件顯示研資局曾獲提供擬批准的個別項目資料。

  未有作出利益申報

  報告顯示,研資局在處理利益衝突有疏漏,在3314個獲批准的項目中,來自六個項目的四名首席研究員為研資局成員,不過沒有紀錄提到這四人曾在會議上或會議前有作出利益申報。

  審計署審查了2015至2016學年211名小組成員的利益登記表,發現當中八成五人逾期提交或更新登記表,遲交由四天到190天不等。翻查2011至2016學年委任的48名成員的任期,則發現當這些成員在目前任期屆滿時,其中八名成員已經或將會連續擔任研資局成員超過六年,超出政府頒布最長六年任期的指引。

  在資助項目方面,報告寫到,研資局截至今年5月31日,已接獲但未評核的完成報告或中止報告共973份,其中678份報告已收到逾一年,但仍未評核,情況最嚴重的四份更是超過九年前提交,而至今仍有待評核。審計署建議,教育局局長應監察研資局成員的任期,確保成員健康更替,有關當局需撰寫會議紀錄,適時作出所需利益申報等。

  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秘書長對審計署的建議表示同意,稱研資局將審視有關避免利益衝突的安排,研資局、三個負責監督資助計劃政策事宜的委員會及三個小組,均以「會議紀錄」形式記錄會議的討論內容。對於有研資局成員任期超過六年,教育局局長表示,所有偏離指引的已知個案全部理據充分,教育局會繼續在切實可行的範圍內,確保研資局成員健康更替。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