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訊】新華社昨日發表文章稱,經濟深層次的結構變化是推動中國上季經濟出現「由降轉穩」勢頭的巨大動力。文章表示,以鋼鐵產業為例的產能和庫存下降引導市場預期改善,帶動經濟運行企穩向好;經濟結構轉型推動動力結構優化,放管服改革則進一步釋放微觀市場主體的動力。
數據顯示,截至上月底,鋼鐵、煤炭兩個行業退出產能均完成年度任務的80%以上,前三季度,原煤產量同比下降10.5%;去庫存方面,商品房待售面積自三月份以來連續七個月減少;去槓桿方面,八月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56.4%,比上年同期下降0.6個百分點。
文章援引工信部總工程師張峰表示稱,「數據傳遞出的向好態勢,本質上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揮了積極作用。」高技術製造業運行態勢良好,去產能、補短板成效初步顯現充分說明了這點。
文章還提到,今年以來,改革進一步深入推進,不斷釋放微觀市場主體的活力和動力,其中包括,行政審批項目繼續減少,投資審批事項大幅縮減,互聯網+政府服務、「雙隨機一公開」等管理和監管模式創新不斷湧現,行政效率和監管水平繼續改善等。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劉元春觀點指出,在經濟平穩增長基礎上,應抓住有利時機,持續推進結構性改革,尤其是在金融、國企等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一些基礎性、具有重大牽引作用的改革舉措要加快落地。劉元春還表示,增強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要注意防範和化解經濟中潛藏的結構性矛盾和風險。如通過一系列監管創新和改革舉措,破解目前企業部門槓桿率過高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