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南京等熱門二線城市房價節節攀升,大有接棒一線城市房價大幅上揚的趨勢\中新社
2016年的「金九銀十」,被各地一片「漲聲」和接連出現的限購條款搶了眼球。不斷加強限購門檻的北上廣深四大一線城市,房價繼續任性上揚;蘇州、南京、合肥、廈門、杭州等熱門二線城市房價節節攀升,大有接棒一線城市房價大幅上揚的趨勢。究其原因,一線城市房價暴漲並實施調控,將需求擠向熱點二線城市和周邊三四線城市。同時,貨幣超發對樓市的影響早已不容置疑,大水漫灌必然會沿着地面的低窪路徑不斷擴散,形成一個又一個熱點城市。\新城控股高級副總裁 歐陽捷
從今年的市場來看,熱點城市輪動路徑先從深圳、上海,跟着是四小龍的蘇州、南京、合肥、廈門。接下來又是因為北京、通州限購,熱點城市轉向天津、鄭州、濟南。上海、蘇州的調控升級導致了熱點城市輪動到了杭州、無錫,沿着南京、合肥的調控路徑,大水繼續西進,武漢、成都又成為市場的熱點,還有這些熱點城市周邊的三四線城市也因為需求被擠出,這些城市不僅房價快速上漲,而且地王頻現。
當然,熱點城市不僅是因為大水漫灌,還因為這些城市供求弱平衡關係被投資客的搶先入市、帶動剛需和改善性需求的恐慌性入市所打破。
接下來我們還會看到,廣州、福州、南昌、長沙、寧波、青島、石家莊都很有可能正在「幸運地」掉進城市輪動的輪盤,其每月房價環比指數漲幅均在100%上方區間。
一城一策流於表面
熱點一二線城市樓市調控如潮,包括滬深在內,已有9個一二線城市接連出台了調控措施,調控手段也是五花八門,限購及限購升級、限貸升級、房價限漲幅、限地價競房價、熔斷搖號、縮短土地款繳清時限、現房銷售等等,不一而足。
但樓市越調越火。上海限購限貸升級,卻出現離婚潮;南京熔斷武功基本廢掉,幾乎全部宅地都要搖號;合肥、廈門、蘇州房價依然上漲。70個大中城市房價上漲城市由7月的52個增加至8月的64個。其中,9個調控城市中的上海、深圳、南京、合肥、廈門、鄭州、武漢、杭州、蘇州新建住宅房價同比、環比均保持明顯上漲,同比漲幅均高於16%,有6個城市高於30%,環比漲幅不低於3%的也有7個城市,調控政策顯然沒有奏效。
有人質疑,限購政策成了漲價的預警信號、漲幅限制成了漲價的保底令牌。客觀地說,如果沒有調控,或許房價上漲得更快。但地方政府調控短期有效、局部止痛,卻並非對症下藥,因地制宜、「一城一策」是推卸責任,不解決「虛火」病灶。
投資風潮捲土重來
「虛火」病灶有三:首先是貨幣超發、大水漫灌。去年M2(廣義貨幣供應)增量16.39萬億元(人民幣,下同),今年上半年M2增量又達到9.8萬億元。假如按此節奏,全年將接近20萬億元,又將比去年多4萬億元。錢多了,錢就不值錢了,對應的一切東西都變得更加值錢,尤其是不動產。這是「一城一策」解決不了的。
其次是供求失衡。南京、蘇州都已經連續六個季度透支,季度新開工面積均低於銷售面積,上海今年所有面積段產品的批准上市套數均低於銷售套數,熱點城市都存在普遍的供求失衡矛盾。
最後是投資客捲土重來。出於資產保值增值的需求,投資客已經遍布熱點城市及有潛力熱點城市。很多人在問,現在還能到哪裏去買房?顯然,投資客已經回潮。雖然我們現在很難確定投資客購房比例,但世聯地產數據顯示,2007年投資客曾高達39.5%,2014年下降到10.7%,據了解,今年蘇州投資客達到20%,有的樓盤踞說已達到40至50%,甚至還有更高的。
上海離婚潮更是暴露了上海市民的投資意識。根據上海統計年鑒,2005-2014年,上海每初婚100對人、平均離婚46.7對人、再婚28.7對人,離婚再婚比例遠遠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其中2007年是樓市高峰期,每初婚100對就離婚51.8對人、再婚31.2對人;2013年更是達到每初婚100對、離婚62.9對、再婚34.2對。也有離婚、再婚、再離、再婚的,多出來的離婚再婚的人恐怕絕大多數都是為了投資去購房的。
事實上,樓市病灶表象的背後是電風扇般的囚徒困境。首先,去庫存帶來房價上漲。工業品去庫存可以通過降價實現,但住房作為大宗商品,與工業品去庫存的邏輯不一樣,買漲不買跌。因此,去庫存要漲房價,而房價上漲又帶來庫存的進一步增加;其次,該去庫存的城市沒有去庫存,不該去庫存的城市反而庫存被嚴重消耗。二線以下城市不僅待售面積幾乎沒有下降,新開工面積也還高於銷售面積,意味着沒有銷售掉的在建面積還在增加。最後,是地方政府難以擺脫土地財政。三四線城市土地出讓金減少,就意味着政府無力改善城市環境和配套,房子就難以去庫存,房企就減少拿地,土地財政又難以為繼。
貨幣寬鬆逐步退場
病灶的核心還是政策的不明確。中國樓市不存在嚴格意義上的周期,房地產行業依然是政策市。中國指數研究院的一篇分析報告說的非常清晰,從2008年至今,我們經歷了三輪由政策放鬆、收緊、再放鬆導致的房地產短周期。
如果不能從供給側改革入手,我們將陷入電風扇一般的、熱點城市輪動的房價泡沫陷阱,遲早有一天難以避免熱點城市房價的恐慌性下跌。雖然跌下來的房價終究有一天還會再漲上去,但是一定會消滅一批渴望借助負利率和購房成為新中產階級的人,還有那些相對遲鈍的投資客。只是未來房價再次上漲時,他們或許已與「新受益者」絕緣。
什麼是市場調整的信號?第一,貨幣政策轉向。不要以為國家為了確保6.5%的經濟增速就不會放棄貨幣寬鬆。銀根已經悄然收緊,去年前八個月,M2超發12.85萬億元,今年同期減少到11.87萬億元,雖然仍遠高於2015年之前,但已經體現了中央政治抑制資產泡沫的決心。
第二,投資客退場。投資客已經主導了熱點城市的火爆,他們就像嗜血的資本一樣,追逐着熱點城市和供求關係尚處於弱平衡的潛力城市。如果這些城市房價上漲到一定高度,而市場剩下的更多是供大於求的城市,並且資金流動性有所收窄,投資客一定會銷聲匿跡,或等待下一次機會、或轉戰股市黃金海外市場。居民加槓桿不可持續,已經顯示了市場必將逐漸退燒,或許也印證了投資客正在從高房價城市逐步撤出。
事實上,銷售面積作為新開工的先行指標,增速已經在下降,預計全年銷售面積增速將降至15%左右。新開工增速又是土地購置面積的先行指標也已經在下降,很有可能年底會進入負增長區間,畢竟我們還在去庫存。土地購置面積增速也掉頭向下,依然在負增長區間繼續下滑。伴隨而來的必然是房地產投資的下降,投資已經從5月份的高點逐月回落,年內不排除進入負增長區間。
除非政策再次刺激!但是顯然,刺激政策不能維持樓市的長期繁榮,如果我們不能增加熱點城市的土地供應,也不通過都市圈建設來攤薄高房價,各地城市的技術性調控無力抑制資產泡沫的膨脹。但權威人士講話和中央政治局「抑制資產泡沫」的要求,幾乎可以認為已經斷送了回歸政策刺激老路的幻想,G20峰會也已經達成了貨幣政策退場的共識。
熱點城市輪動的電風扇將要放慢腳步,接下來,我們很可能在今年底到明年上半年,又將進入政策再收緊的第四輪短周期,投資客的狂歡將隨着貨幣政策調整而偃旗息鼓,激進的房企、基金和銀行都要睜大眼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