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范長江行動國企行」香港傳媒學子走進北京同仁堂/大公報記者林靜文攝
【大公報實習記者 盧海濤】擁有23枚奧運金牌的美國游泳運動員菲比斯,在本屆里約奧運會首次亮相時,背部的紅印讓中國傳統拔罐頓成全球熱門話題。「范長江行動國企行」香港傳媒學子們,此番走入了擁有近350年歷史的北京同仁堂,一睹中醫的奧秘。中國北京同仁堂(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黨委副書記陸建國表示,同仁堂正積極「走出去」,目標在「十三五」期間,於海外加速增設更多的門店及發展本地化的生產,在品牌發展和文化宣傳推廣上也達到一定規模。
菲比斯拔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方國家對中醫的博大精深已有一定認識,但中醫要真正走上國際舞台仍困難重重。陸建國坦言,西方對傳統中醫了解不足、中醫醫師缺乏,以及中醫藥品在海外註冊遇到的法律障礙,是同仁堂在海外發展的三大掣肘。
在聖馬力諾設中醫博物館
中醫文化推廣方面,中國北京同仁堂(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對外經濟工作辦公室主任馬建平說,西方人士對中醫文化不了解,在歐美國家宣傳中醫藥文化理念,就顯得特別重要。早前公司在聖馬力諾開設同仁堂中醫博物館,效果不錯,未來亦會在有條件的地方開設博物館,讓中醫藥文化在西方國家蔓延開去。
面對中醫師缺乏的問題,他說,目前主要靠內地培養向外輸出,但不同國家對中醫師的資格認證不同,所以醫師是目前海外發展的一大瓶頸。
根據不同國家對中醫藥的政策法規,目前同仁堂在東南亞、美洲、大洋洲等國家主要推行以醫帶藥的模式,積極推動診療業務發展。在歐洲市場,由於當地對中醫藥文化認知度不高,故會以健康養生、大健康的理念開拓市場。
馬建平透露,下月將在美國多個城市開設分店,未來也會通過收購、併購、獨資等方式,在有條件的地區進行門店拓展、工廠設置,以及嘗試在條件成熟的地區開辦同仁堂中醫院。
隨着海外地區對中醫藥的認識度越來越高,需求亦不斷上漲。他強調,「十三五」期間,海外發展是同仁堂發展的重要一環,將在人才培養、品牌保護和管理創新等方面進行突破。
建全產業鏈國際化集團
截至今年六月底,同仁堂已在境外25個國家和地區設立了36家子公司、115家包括零售終端、中醫診所和養生中心在內的網點,分布東南亞、北美、大洋洲和歐洲等地。據不完全統計,在境外累計診療的患者超過3000萬人次。
談及同仁堂產品多元化發展之路,陸建國重申,所謂術業有專攻,未來將以治療性中藥為主,保健藥、化妝品等產品配套發展。他指出,同仁堂希望建成覆蓋全產業鏈的國際化中醫藥健康產業集團,在全球各地傳揚中醫藥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