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競爭激烈的商業社會,「期間限定店」( Pop-up Store)要算是可遇不可求,當成功取得經營權,又如何衡量限定店的營銷手法是否達到目的?當然,商戶、品牌經營限定店各有不同目的,有些是用以測試市場水溫,有些是藉而維繫顧客黏度,亦有些是用於品牌宣傳,成功與否可循多個指標着手。
最簡單直接的方法,是着眼於「數字」,例如營業額紀錄,扣除員工、租金、商品成本後所得的利潤,客流量亦可反映消費者對該店商品有興趣,完全做到測試水溫的效果。
不過,個別商戶品牌並非依靠限定店來賺錢,不靠量化,更多要希望推廣品牌,讓品牌在消費者心中留有位置,即使今天用不着該產品,他朝有天有需要時,腦海也有這個品牌的印象。
還有一個更深層次的衡量方法,是消費者可能沒有即時購買產品,假設限定店其中一個宣傳手法,是消費者利用網上平台購物,再分享至其他社交媒體才可獲得優惠,這樣,消費的便可能不止一人,因為在她的「分享」過程中,她的朋友,甚至是朋友的朋友,也知道這個品牌的動向,成功為品牌進行宣傳。
誠言,零售市道並非一潭死水,迎合市場的改變,可成為翻生的機會,雖然限定店的時效短,未必真正帶來龐大的生意額,至少這是商戶的一條逆市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