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财经 > 正文

樓市新態/香港造地效率急需回復\祥益地產總裁 汪敦敬

時間:2021-07-14 04:24:19來源:大公报

  圖:圖為香港市民排隊一景。

  執筆當日,大埔剛發生了一宗劏房的火災,兩位女童在火災中喪命,這宗房屋問題引起的悲劇着實令筆者傷感。剛好日前特區政府宣布將會向立法會提交法案,落實劏房租務管制措施,有人批判指劏房租務管制措施應針對消防才對,而不只是針對加租幅度。但筆者倒認為這一回合是政府做得不錯,因為劏房本身就是一個充滿僭建及防火設備不足的項目,算是房地產投資中一個較為偏門的項目,起碼我們不可以用地產代理條例的流程來運作。

  筆者認為,之前的劏房租務管制研究工作小組很成功地將這項目「地面化」,令到日後政府可以逐步改善劏房帶來的深層次問題。我反而覺得很少人關心到劏房的根本問題就是香港房屋供應不足,香港在1997年之前十年的建屋量中私人樓是平均每年約3萬伙,公營房屋平均每年約4萬伙,但到了最近十年的平均建屋量私人樓下跌到1.47萬伙,公營房屋下跌到1.42萬伙。在過去二十年裏面,我們總共起少了50萬個單位,如果不是減少供應量的話,劏房應該不存在於香港了。

  日前特首林鄭月娥表示,就算用九年時間都未必可以解決到土地供應不足的問題。

  筆者倒欣賞她的坦白。因為要解決問題首先要面對問題的存在,林太的說話,我認為是反映到現行的造地效率低下,縱使最有權力的特首也造不到更多的地。筆者認為要改革的是我們現行的造地機制,這才是要深入檢討的問題。

  建屋進程頻頻受阻

  香港過去最有能力造地的那兩個特首,香港人都沒有善待。一位就是推介八萬五政策的董建華,1997年之後的香港經濟災劫不是因為八萬五,而是因為亞洲金融風暴,但在傳媒的渲染下,港人從此染上了「造地恐慌症」;另一位梁振英,在他離任的時候,更比其上任特首做多了3萬個單位的土地。

  港人需要土地,但卻沒有善待造地建屋的特首,我見到現在仍有人用交通未完善這個概念去反對建公屋,這是令人啼笑皆非的。如果你對政府發展交通沒有信心、增加建屋阻力的話,後果只會是一場災難,最後將是連房屋也沒有。

  香港今天正是承擔着過去二十年的後果,其間我們反對太多造地。我們少了什麼?

  我們架床疊屋了什麼制度?

  很多西方教我們的價值觀都是思想毒品、毒入骨髓的,可能就是令到我們衍生各種抗拒建屋的思維、制度甚至法例。下一步我們應該弄清楚行政遇上什麼阻力,然後尋求重新立法。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