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張國良(前排左起)、姚林榮、唐英年、仇鴻、馬連美、馬忠禮及陳天柱出席開幕禮
【大公報訊】記者謝敏嫻報道:中國刺繡之鄉─鎮湖,位於蘇州高新區,西臨煙波浩渺的萬頃太湖,東依小橋流水的蘇州古城,四大名繡之首的蘇繡正是發源於此。由江蘇省海外聯誼會、香港江蘇社團總會主辦的「絲意江南.繡美香江─蘇州刺繡精品香港特展」現正於香港江蘇社團總會舉行,展出國家級非遺項目(蘇繡)傳承人姚建萍、姚惠芬,以及周海雲、盧梅紅、姚琴華等二十九位蘇繡藝術家的三十三組作品。
香江美景啟發創作
該展覽五月二十三日開幕,出席開幕禮的主禮嘉賓包括:中聯辦副主任仇鴻,江蘇省委統戰部副部長馬連美,香港江蘇社團總會會長唐英年,蘇州市委常委、統戰部部長姚林榮,香港新聞工作者聯會會長張國良,香港各界婦女聯合協進會創會主席林貝聿嘉,凱萊管理集團總裁王錦軍,江蘇旅港同鄉聯合會會長馬忠禮,香港灣仔政務處專員陳天柱等。
姚林榮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蘇港兩地經濟與文化交流密切。蘇繡居四大名繡之首,今次能薈萃精品,實屬難得,希望香港市民喜歡展覽,也能到蘇州走一走,通過更多的文化交流互相了解,加強兩地深度融合。他續說,蘇繡藝術家對香港讚不絕口,這次來港所見所聞肯定對其創作有所啟發,相信她們將創作以香江為題材的蘇繡。
遠近通透考驗功底
展覽由「絲意江南」、「傳世經典」、「新生力量」三個部分組成,作品種類豐富,形式多樣,凝聚蘇州人民的智慧與技藝。姚惠芬特地選展《花鳥小品》兩幅工筆作品,以平針繡為主,繡面層次分明,視覺效果強烈,花鳥神態繡得有聲有色,精細雅潔。她認為蘇繡的傳承與創新基於傳統,傳統工筆的功底深厚,又富有裝飾美感。
亂針繡第四代傳人周海雲是次展出《拙政園三十一景(之一)》,她介紹,此作品以明代著名畫家文徵明的畫作「拙政園三十一景」為藍本,每開繪一處境色,對頁題詩一首,詩前作小序,並用正草隸篆書寫。周海雲說:「該畫作是文徵明晚年力作之一,至今已不知去向,我以刺繡手法還原畫家的園林生活,用齊針、虛實針、三二針組合亂針等多種針法繡製,使得園景疏密有致,富有靈動感和立體感。該系列刺繡將有三十一幅,三、四個月才能完成一幅,目前已完成展出的兩幅。」
姚琴華一組四幅以「四季江南」為題的刺繡,色彩奪目,鮮明地展示江南春夏秋冬的變化。她說,這一套作品歷時半年,首先在潔白的蠶絲布上用鉛筆描輪廓,以一張彩色稿作參考,採用多變針法,雙層裝裱花心思,增添作品的透視感。
談及創作的難度,姚琴華表示,如何用自己的刺繡語言自然表達景色的遠近和通透感頗考驗人。她已做刺繡三十多年,從小跟奶奶和媽媽學起,亦發現自己缺乏美術功底,故此經常到各地高校學習。
該展覽展期至五月二十九日(展場五月二十七日休息)。香港江蘇社團總會位於灣仔駱克道160至174號越秀大廈1樓。
圖:大公報記者謝敏嫻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