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科技改變社會的趨勢,許多人會引用「未來已在此處,只是分布不均」這句話,據說此言出自科幻大師威廉.吉布森。歷史地看,科技是未來最強大的塑造力。近些年從互聯網到人工智能的飛速發展和迭代更新,更讓我們感受到,這種塑造沿着穩定的方向以加速度的狀態推進。那麼,「未來」的樣子自然就在科學發展的走向之中了。而科技在生活中分布之不均勻,不僅表現在區域或行業,還表現在人群。
這幾年,「科技適老」引起廣泛關注,反映了「未來」在不同年齡群體中分布得不均勻。互聯網覆蓋率城鄉差距的持續縮小,則說明「未來」區域不均的問題正在改善。我們每個人日常生活中的「未來」同樣有多有少,甚至忽多忽少,時有時無。比如,智能工具為我們提供了許多方便,但有時它響應不力甚至胡言亂語,令人啼笑皆非又無可奈何。再如,有的人滿身高科技產品,賽博感十足,但其觀念言行別說「未來感」,連「當下感」亦不足,似乎還停留在剛出叢林的「過去」。
「未來」的不均勻分布,給生活之路帶來了些許曲折崎嶇。而科技給未來造成的影響是整個的,因此,經其塑造的「未來」並不限於新科技,還應包括與新科技相適應的新文化新倫理。絕大多數時候,文化倫理調整的速度總是跟不上科技。因此,「未來」的不均勻分布還有一種情況:科技已經抵達而文化倫理還未趕到,如此造成的崎嶇,走起來愈發費勁。比如,我們上網積累的大數據,究竟該如何運用才能避免反噬自身。再如,人工智能參與生活的範圍和程度,是否應該或該如何設定合理邊界。
不過,從不均勻到均勻再到新的不均勻,螺旋式前行,正是人類通向未來的法則。捲入螺旋的我們應做和能做的無非是保持開放心態,以盡可能柔軟的身段迎接和適應不均勻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