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古聞港食/詩作換蠔油\蕭欣浩

時間:2025-07-14 05:02:22來源:大公报

  拙作《尋味非遺》今年香港書展面世,從香港飲食非遺出發,對照內地相同、相似的非遺。發布會有記者問及,專欄有沒有非遺相關的文章,本欄提到的中華飲食文化,不少能夠跟非遺對應,譬如:豆品、魚類、蠔類,都有傳統歷史和香港生活。前陣子到流浮山,訪問蠔民好友陳樹鋒,了解蠔的養殖歷史,以及蠔製品的生產過程,對應「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的「蠔養殖技藝」、「蠔豉蠔油製作技藝」。

  中華文化早談蠔豉、蠔油,清代《欽州志》提到當地的貨運物資,包括:「海參、魚翅、魚膘、蟹肉、魚皮、蝦米、蠔豉、銀魚、乾鹹魚。」當中部分香港常見,乾曬蟹肉自己沒接觸過。蠔豉由蠔曬成,清代《新寧鄉土地理》提到蠔的生長與加工過程,詳說:「蠔生長石旁,如蝸牛之黏壁,須敲擊之,乃脫下,名曰『打蠔』,其殼牡蠣也。取其肉煮熟之,曝乾,曰『蠔豉』。海螺大者曰『響螺』,肉甚甜。」蠔依石而生,需用工具鑿取,與蝸牛的黏附方式不同,取肉曬乾,現代的方法仍然一樣。

  清代《清稗類鈔》記錄「張船山喜食蠔油」一條,說:「香山有蠔油,以調食物,略如醬油。張船山太守,問陶喜食之,嘗索之於溫篔坡。篔坡曰:『君以詩來,蠔油可得也。』船山賦七古一篇。後伊墨卿守惠州,船山又致書索之。」張問陶,號船山,喜歡吃蠔油,找朋友溫篔坡索取。溫篔坡,是廣東順德人,要取蠔油不難,促成詩作換蠔油的美事。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