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油麻地非遺技藝師傅 逾半世紀竟一事。
在鬧市街區堅持手工創作,在傳統與現代之間尋找平衡──「郭記木器雕刻」「明生鋼竹蒸籠籮斗」及「和盛老金行」皆是植根油麻地的老字號工藝店,由家族代代經營,延續傳統技藝之餘,亦直面行業式微與傳承斷層的挑戰。三位非遺技藝師傅各守一門,透過實作、教學與日常營運,讓手藝繼續在城市中發聲。大公報記者日前隨「非遺精華遊蹤」導賞團走訪這三間店舖,細看他們如何在香港「處處有非遺」的圖景中,用雙手延續記憶。/大公報記者 郭悅盈(文、圖)
是次傳媒導賞團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統籌,屬首屆「香港非遺月」重點活動「非遺精華遊蹤」之一。「非遺精華遊蹤」在油尖旺區設有8個景點。
非遺辦事處總監吳雪君表示,「非遺精華遊蹤」推出後反應熱烈,不少場次一推出即額滿。為讓更多人參與,「非遺辦」於網頁上載6區的地圖與影片,市民可按自己時間自行前往探索。部分油尖旺區團隊亦聯同旅發局安排,供內地及海外旅客報名參加,透過粵語、普通話或英語導賞,認識香港非遺文化。
活動最大特色,是讓參加者可與師傅面對面交流,了解技藝背景與製作過程。
「細看工藝細節,便能理解箇中價值」
郭記木器雕刻
「郭記木器雕刻」是香港少數仍在經營的傳統木雕店,由郭氏家族創立,至今已傳承至第六代。第五代傳人郭一邊至今已從事木雕工藝超過半世紀,專門製作拜神用品,如神主牌、大神牌、風水擺設等。他表示,每件作品都需經過起稿、雕刻、上漆、貼金等多道繁複工序,「手工雕刻和機器出來的就是不一樣,機器做得快,但沒靈魂。手工的,要慢慢磨、慢慢琢磨,才會出神韻。」
堅持這門工藝,對郭一邊來說,除了興趣,也是一份責任:「祖宗留下來的傳統,不做可惜。」即使近年市場需求減少,訂單變少,他仍每天開門做工。他分享了一次特別的經歷:曾有客人拿來一張自己的照片,請他們雕一尊佛像,模樣要「同相片裏那位差不多」,令他印象深刻。
郭一邊的侄子郭健軍與叔叔共同經營店舖,從小在舖頭耳濡目染。他主要負責雕刻神主牌與地主牌,尤其講究字體的美感與結構。「雕刻不只是刻字那麼簡單,要懂字的結構,有書法底子才會刻得漂亮。寫字、練字也是基本功。」
關於推廣這門工藝,郭健軍直言並不容易:「現在年輕人接觸得少,這些東西又不是日常用品,要他們有興趣並不簡單。」但他認為,只要有人細看工藝細節與其中精神,便能理解箇中價值。「也有外國旅客對我們的龍鳳圖騰、公仔等感興趣,覺得有趣,就會買一兩件做紀念。」
明生鋼竹蒸籠籮斗
現年96歲的呂明是「明生鋼竹蒸籠籮斗」的創辦人,也是香港手工蒸籠黃金年代的見證者。他曾為本地多家老字號食肆訂製蒸籠,也設計過小型工藝蒸籠,如用於放置婚戒或點心模型的裝飾品。
呂師傅向記者介紹,製作傳統竹蒸籠,材料非常講究。最適合的竹子是「沙羅單竹」,產自廣東、廣西交界一帶。這種竹子節長且筆直,容易劈開且不易爆裂。蒸籠製作過程包括剝皮、刨薄、劈片、織圈、打孔、穿線等多道工序,每一步都必須純手工完成,沒有捷徑可走。
手工蒸籠最大的優點是能夠保持食物的原味和溫度。呂師傅以蝦餃為例:「一出蒸籠還沒散熱,證明蒸籠夠氣夠熱。」相比不銹鋼蒸籠,後者一放下就涼,重新蒸煮效果也不好。
然而,談及經營現狀,呂師傅坦言:「純靠這行賺不到錢,租金貴、人工高,年輕學徒都不願意入行。」雖然現在已不再收徒,但呂師傅在傳承這門技藝上一直沒有放鬆努力。早年香港工藝學院曾派六位學生到呂師傅處學習蒸籠技藝,其中林嘉裕表現尤為出色,成功將蒸籠技術融入工藝品創作,獲得認可。林嘉裕已成為香港非遺技藝傳承人,專注於蒸籠製作技藝,日前還在北京進行技藝展示。呂師傅讚賞說:「他把蒸籠變成藝術品,漂亮得我都認不出來了。」
和盛老金行
和盛老金行創立於一八九二年,已有超過一百三十年的歷史。現任負責人張偉南18歲開始做學徒,從零開始學習這門傳統手藝。他表示,當年工藝還沒普遍機械化,很多工序都是純手工完成;現在雖然機械化普及,純手工師傅卻越來越少,尤其銀器手工製作更是難得一見。「學這手藝至少要花五年,才能獨立出師。」
和盛老金行的產品款式與同行相近,但最具特色的是婚嫁飾品。店內還保存着一些純手工製作的舊款,非常珍貴。店內有不少老顧客,張偉南分享,「很多婆婆會帶着年輕一輩一同來買金飾,大家的關係就像朋友;很多老顧客甚至從美國、加拿大回來買東西,這份情誼很珍貴。」
談及傳承問題,張偉南坦言學徒越來越少,「沒人願意學這行,因為手工慢,機械快又多,純手工很難養活自己。」不過,隨着「非遺精華遊蹤」的舉辦,張偉南表示店內的客流有所回升,他期待更多人能親身體驗這門傳統手藝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