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自由談/地質的廣場(下)\楊小波

時間:2025-08-26 05:02:23來源:大公报

  完整繞圈走走看看,發現西四十字路口西南角這塊約一百五十步長、一百二十步寬的長方區域,已被打造成獨具匠心的專題地質文化廣場,並且分區域作了精心的功能設計。

  其中,最靠近西四十字路口、由阜成門門內大街和西四南大街交角圍出的約九十步長、九十步寬的區域,稱為「地質科普廣場」,是整個廣場的主體部分。

  從北邊「地質科普廣場」地上標牌旁走入,兩側裁剪整齊的冬青綠牆,一路圍護着斜長小徑蜿蜒前去,背後綠樹濃蔭密布。腳下光滑的石板路面由三部分組成,中間的寬路面由菱形石板密縫組成,兩邊的窄路面由長方形石板組成。左側的長方石板路面上,依不同的距離,釘着十一塊正方銀色金屬牌,標着不同的地質年代。踏上這條不長的石板小徑,彷彿走進那個遙遠的時光隧道。於是,在不足百步的石徑上,我就從遠古走來,先後跨越了「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古近紀」,直到圓形中心小廣場。

  小徑右側的長方石板路面上,則相對應釘着三塊正方銀色金屬牌:「古生代」、「今生代」、「新生代」。

  小徑兩側,由古及今,由「凹」形冬青牆三面圍護,還交錯擺放着八塊精美礦石標本,基座金屬標牌上分別寫着:「麻片岩」、「瑩石」、「釩鈦磁鐵礦」、「硅化木」、「結核」、「銅鎳硫化物礦石」、「竹葉狀灰岩」、「金伯利岩」。

  其中的「竹葉狀灰岩」棕色岩體光滑表面,布滿淺白色的竹竿竹葉,如同着色加密版的鄭板橋竹畫,令人稱奇。金屬牌簡介:「因截面礫石形似竹葉而得名,形成於潮汐波浪活動頻繁的海灘地區,主要用作建築飾材和工藝品原料。該標本產自山東萊蕪。」

  從東北角斜着進入,則彷彿選擇了個歷史人文的切入角度。兩邊圍護小徑的冬青綠植內側,又加鑄了低矮後傾的紅繡鐵牆,似兩側堅實的防波堤,護送長江大河緩慢起伏而去。

  入口處右側設置一塊大方石台,台面上鑲嵌着一組精美的街區銅雕作品。中間是面向東南西北圍起的四個牌樓,分開四塊房屋縱橫的居民區。旁邊的「西四牌樓」說明:「西四,元代為羊角市,明永樂年間,於十字路口四面各立一座三間四柱三樓沖天式牌樓,東曰『行義』,西曰『履仁』,南、北曰『大市街』。因四座牌樓位居皇城之西,故稱西四牌樓,簡稱西四。一九五四年西四牌樓拆除,地名沿用至今。」

  從正東面進入,則遇到一個圓形小廣場,圍種着七棵銀杏樹、兩棵松樹、兩棵梅樹。圓形的六圈石板地面,圍着圓圈冬青綠植,綠植圍護的圓形碎石空地中間,豎起一人多高的二層黑石方體基座,上面端塑着人物胸像。背面黑石基座上,金色的隸書密密麻麻記述着他的生平,正面黑石基座上,是「李四光」三個金色手書大字,下面一行數字:「1889-1971」。

  作為我國著名的科學家、卓越的地質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偉大的愛國者、新中國地質事業的奠基人,李四光為祖國建設作出了傑出貢獻,被譽為中國科學界、知識界的一面旗幟。

  塑像的李四光,目光深邃,炯炯有神,堅定地望向右前方。在他塑像身後的圓圈地面旁,對稱擺放着兩塊礦石標本,一塊是咖啡色的「冰川擦痕」,「是指在冰川運動過程中,冰川攜帶的岩石與基岩相互摩擦形成的條痕,可指示冰川的運動方向。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先生根據發現的冰川擦痕確立了中國存在第四紀冰川的理論。」另一塊是「佘太翠」,「因產自內蒙古烏拉特前旗佘太鎮,又頗像硬玉翡翠而得名,是由粒狀石英組成的石英岩,因含鉻雲母而呈綠色。可作為觀賞石材或玉石飾品材料。」

  地質科普廣場的旁邊,便是地鐵西四站的出口,站口房頂牆面也以菱形構圖呼應着地質廣場的文化風格。

  中國地質博物館門口張貼着一張巨幅照片:白雪皚皚的珠穆朗瑪峰,嵌入湛藍的天空,峰頂處被吹散的雪粉,飄向左邊,不知將落何處。

  站在西四十字路口路邊西望,左邊是宏闊的博物館,右邊是安靜的廣濟寺,前面是隱約的白塔。

  世界之大,品類之盛。勘探不易,豈能有止。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