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2025年新加坡汽車展上,觀眾在比亞迪展區觀看展出的仰望U9電動超跑。\新華社
賽迪顧問汽車產業研究中心總經理張業佳向《大公報》表示,當前中國汽車市場正處於調整期,創新投入不足催生的同質化問題是加劇汽車行業價格戰的重要原因。他指出,中國汽車要想實現可持續發展,需持續高強度投入研發,突破「硬核技術」,用代際性創新取代低效配置內捲。推動品牌從「性價比」向「技術溢價」轉型,重塑全球市場價值認知。他預計在接下來的3至5年內,市場將通過整合過渡到一個更為穩定的狀態。
張業佳分析說,汽車行業價格戰是由多重因素共同作用導致的結果:市場方面是增量放緩觸發存量競爭;產能方面是結構性失衡;技術方面是創新投入不足,產品出現同質化問題。顛覆性創新成本高、周期長、風險大,企業研發動力弱化,頭部企業利潤承壓,弱勢企業缺乏能力,技術差異化難以實現。
「適度的價格競爭在短期內可以優化市場結構,促使規模較小或效率低下的汽車製造商被併購或退出市場,進而提高行業集中度並加速優質資源的整合。」不過,張業佳直言,如果價格競爭持續惡化並演變為長期現象,持續的降價將壓縮行業企業的利潤空間,從而進一步導致研發投入減少、產品質量風險增加等問題發生。同時,產業鏈的壓力會持續傳導,上下游企業均將面臨現金流危機,使得行業生態被破壞。
從「產品出海」升級至「生態出海」
汽車行業「反內捲」如何破局?張業佳表示,首先要靠技術引領,構建核心競爭力。持續高強度投入研發,突破「硬核技術」,用代際性創新取代低效配置內捲。推動品牌從「性價比」向「技術溢價」轉型,重塑全球市場價值認知。其次,要回歸用戶本質需求,以真實用車場景為導向優化產品與服務。構建閉環價值體系,並通過訂閱服務、生態聯動等方式,提升用戶終身價值。
他還指出要加快從「產品出海」升級至「生態出海」,在關鍵市場建立本地化全價值鏈。打破單一「賣車」路徑,提升海外市場可持續盈利水平。同時深化產業鏈開放性協作,共建核心技術專利池、聯合採購平台,減少重複研發與供應鏈成本。\大公報記者李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