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新聞故事\疫境求職 睇字當面試

時間:2020-04-26 04:23:21來源:大公報

  圖:林婉雯表示,據了解本港被認證的筆跡分析從業人員只有她一個,希望未來會有更多年輕人加入行業,服務本港社會

  失業率上升,公司對見工者要求更高,但在新冠肺炎疫情下限制接觸,公司面試不得不各出奇謀。有公司用視像會議面試,有公司則靠睇字定人,透過分析應聘者字跡,決定取錄與否。雖說「見字如面」,但真正應用於人事管理,會否太兒戲?曾在多間公司擔任高級管理層的筆跡專家林婉雯認為,手寫文字與指紋皆是每個人獨一無二的密碼,隱藏着一個人的性格、情緒甚至健康訊息。不同的字跡能幫助高管分析應聘者長處和短處,有利於為僱員安排適合其性格的崗位,做到人盡其才。\大公報記者 湯嘉平(文、圖)

  作為英國筆跡專家公會(The British Institute of Graphologists)首位華裔筆跡專家的林婉雯,曾經擔任一間公司的財務總監。作為管理層,她深感「用人所長」的重要性。一個偶然機會下,她發現筆跡與人的個性息息相關,遂開始學習筆跡學。後來因工作變動,她有更多機會接觸人事管理。每逢招聘新人時,她都會分析每個面試者的字跡,然後與相關同事討論應聘者的去留問題。

  不同字跡反映求職者不同特點

  「拋開筆跡不談,單從請見工者寫字這件事,就已經有收穫了。有啲人見工寫字時可能會覺得『你請我就請我,使乜寫咁多字?』於是乎佢可能寫一、兩句話就算。從這個細節,你就能看出這個人可能緊張自己多過緊張公司。有啲人就會寫多啲,好詳細逐步解釋,而且字跡工整,咁呢種人我就會望多幾眼。」

  林婉雯說,見工時給公司留下何種印象很重要,畢業季將至,她建議應屆畢業生們見工時,若遇到筆試情況,一定要盡量把字寫得工整,內容適量且有條理。

  對於字跡,她認為求職者在準備見工時毋須矯正自身字跡,因為字跡大多沒有好壞之分,不同的字跡不過是反映不同特點而已。如果懂得一點字跡理論,在求職之前,就可以簡單看一下自己的字跡,了解自己可能適合十麼工作,以免入錯行。

  以英文字母為例,字跡可以分成三個部分,分別對應人的頭、身體和腳。如果是最下面的部分長,即是腳長,那麼這類字跡的主人就適合做例如銷售等需要經常出外跑的工作;如果是最上面的部分長,即是頭長,則適合長期坐在辦公室做例如策劃等用腦工作;如果是中間部分寬,說明身體大,則字跡主人應該比較關注自身,有的會比較注重打扮,但這類人也擅長交際。

  此外,有些英文字跡會分「有圈」及「無圈」。「有圈」例如寫字母「g」時,下方收尾時會筆尾向右延伸,形成閉環,「有圈」代表此人有藝術創造力;而擅於理性分析、做程序類工作的人,寫英文一般「無圈」。

  聽上去如此神奇,亦讓人有了繼續探索筆跡的興趣。然而在google上搜「筆跡學」時,卻會彈出另一個字眼:偽科學。網上有言論認為,筆跡學與現代研究方式並不配合,也欠支持。如何看待這個關於「偽科學」的質疑?

  瑞士籌組獨立筆跡科研所

  「就讓我作為行內人,告知你真實的狀況。」林婉雯說,實際上,筆跡學早已得到國際科學界認同,不少大學心理學家、司法專家和筆跡專家,一直為筆跡研究而努力,每年都會發表種種不同的筆跡研究報告,研究方向包括與性格的關係、協助分辨情緒問題、犯罪傾向、心理狀況等等。而歐美、台灣、中國內地亦有高校開設筆跡學專業,教導學生用筆跡學幫助解決實際問題。

  在剛過去的2019年年底,有100多年歷史的瑞士筆跡專家公會,正籌組獨立筆跡科學研究所,與許多大學院校合作,廣邀各地筆跡專家及不同界別的科研人員參與研究。筆跡的奧秘,科學與否留待專家們研究,對普通人來說,不妨當作多一個途徑去了解自己。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