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澳門同胞通過各種方式支援祖國抗戰。這是同善堂為難民提供茶水用的木桶。
抗戰時期,澳門雖因葡萄牙當局所奉行的「中立政策」而未遭日本佔領,然而,澳門堅持與祖國休戚與共,澳門同胞也始終牽掛祖國的命運與傷痛,通過各種方式投身支援祖國抗戰的洪流中。
在主題展覽「港澳台同胞的抗日鬥爭」的澳門專區,「鏡湖醫院救助難民」的微型雕塑、同善堂為難民提供茶水用的木桶等展品,引來觀眾駐足。1938年廣州淪陷後,澳門半島成為華南最大的「人道主義避風港」。澳門各民眾救亡團體積極從事難民救助工作。鏡湖醫院在柯麟醫生帶領下,構建起跨越敵佔區的醫療網絡,救治了大量傷員和難民。據鏡湖醫院檔案記載,抗戰期間每月接收病患逾千人次,高峰期單月救治傷員達三千餘人,其中包括東江縱隊戰士和攜帶日軍彈片的傷者;同善堂則通過開辦難民營、施粥等方式進行難民救助工作,使流亡難民生存得到了保證。
澳門普通市民也積極行動起來,組織各種形式的募捐活動,積極為抗戰籌集經費、軍需給養和藥品等,慰問前線將士,醫治傷員,建立聯絡站,還有許多澳門愛國同胞通過學校、舞台和報刊媒體等陣地,宣傳抗日救國思想,鼎力支持祖國的抗日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