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要闻推荐 > 正文

香港:闊別八年再辦文武廟秋祭巡遊 非遺展魅力

時間:2025-10-13 17:52:50來源:大公報

  暌違八年,東華三院昨日再舉辦「文武二帝出巡暨秋祭大典」,近五百人的出巡隊伍陣容鼎盛,由上環文化廣場出發,經摩利臣街、皇後大道中及水坑口街,抵達荷李活道文武廟。隨文武二帝出巡的,有清同治年代的百年文物「肅靜迴避」執事牌,還有「香港非遺」薄扶林舞火龍、長洲飄色等,儼如非遺文化嘉年華。

  龍獅共舞,鑼鼓喧天,這熱鬧盛景吸引許多外籍人士、內地遊客與市民圍觀,傳統文化在香港社區的活力與傳承展現無遺。

  大公報記者 肖泓宇

  昨日上午10時許,許多市民及遊客在上環文化廣場等候,準備觀看闊別八年的文武二帝出巡暨秋祭大典。臨近開幕,暴雨突至,但阻擋不了觀眾熱情,大家紛紛撐起雨傘等候。隨着天氣放晴,活動也正式開幕。

  闊別八年再辦 市民遊客圍觀

  「看到這麼多市民積極參與秋祭出巡,深深感受到傳統文化的凝聚力。」東華三院主席何猷啟致辭時介紹,這項已延續近百年歷史的慶典,不但傳承了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將社區緊密連結在一起。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局長麥美娟致辭表示,東華三院多年來積極推廣秋祭大典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加深公眾對民間信仰及風俗習慣的認識,其保育本地歷史文化的工作備受肯定,希望院方繼續推廣。

  隨着開幕典禮主持人話音落下,在圍觀市民遊客的聚焦下,各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統技藝傾巢而出:文武二帝轎在傳統廟宇儀仗莊重開道下,配以體現傳統紮作與舞動技藝、穿梭在上環街頭的百尺薄扶林火龍;承傳南獅與武藝功架的醒獅和舞麒麟,以及扮成神明出巡、盡顯民俗工藝的長洲飄色等極富本港非遺特色的隊伍,在鑼鼓喧天及眾多市民遊客的簇擁下,一路巡行至上環文武廟。

  及後,秋祭大典於中午12時假文武廟依古禮莊嚴舉行。為彰顯敬意,大典主祭者穿上長袍玄掛行禮,誦讀祝文,叩首上香,延續了自1957年以來的傳統禮制,並依次進行降神禮、初獻禮、頌祝禮、亞獻禮、三獻禮、望燎禮及辭神禮,為香港同祈福祉,場面肅穆祥和,展現了深厚的文化傳承。

  一年一度秋祭 為香港祈福

  上環文武廟於19世紀50年代左右落成,是香港開埠初期本地華人代表的重要社會組織,是華人坊眾商議公眾事務的地方。秋祭大典則為東華三院一年一度的盛事,自1957年起每年舉辦,秉承中國文化傳統,為全港祈福。這項習俗已延69年,於2014年6月被政府納入第一份「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而文武二帝出巡則由1872年起不定期舉行,近年惟因疫情原因闊別八年。

  除本港市民外,還有不少居港外籍人士特地前來觀賞此次盛典,也有遊客剛巧遇上,大公報記者與多位遊客訪談,他們都表示被舞火龍、舞獅及中國傳統服飾等富含中國傳統特色的元素吸引,大讚有趣,希望主辦方可以在之後的活動中準備英文簡介,供外國人士深入了解活動文化背景。

  東華三院高級經理(廟宇及文化服務)梁中傑表示,在上環文武廟內,設有英文的廟宇的歷史及服務介紹,此次秋祭出巡活動前兩天,亦有在Time Out英文傳媒平台進行宣傳。他表示,東華三院會吸取市民的建議,以更好地傳承及推廣香港的歷史文化遺產。

  梁中傑表示,文武二帝出巡最主要是希望將文武二帝的神威帶到鄰近社區,併為居民祈福,且沒有一個固定的舉辦規律。他指出,自2015年,即東華三院145周年起,便計劃每五年舉辦一次為慶祝院慶的出巡活動,而2017年舉辦的出巡則為文武廟170周年廟慶。梁又表示,若院慶時間以外舉辦出巡活動,如廟慶,東華三院亦會在社交平台上向公眾提早宣傳。

  秋祭出巡 非遺技藝傾巢而出

  飄色製作技藝(長洲飄色)

  •飄色是一種傳統民間表演藝術,由「色櫃」、「色芯」和「色梗」三部分組成。色櫃為底層流動舞台,上設色梗作為隱藏的金屬支架,支撐着稱為色芯的小演員。色芯多為四、五歲的幼童,分上下位置固定於色梗上,並設有座位與腳踏,確保安全舒適。透過巧妙設計,色梗被完全隱藏,使小演員看似凌空飄浮。每台飄色從主題構思、結構設計到製作測試,需時三至四個月,最終於巡遊中呈現,成為如長洲太平清醮等節慶中融合時事與故事的流動風景。

  薄扶林舞火龍

  •薄扶林舞火龍是一項具有百年歷史的中秋節非遺民俗。相傳起源於19世紀末,村民為驅除瘟疫,以禾草竹篾紮成龍身,插滿香火巡遊祈福,後相沿成習。火龍由村民與義工共同紮作,全長可達約30米。活動於農曆八月十四及十五晚間舉行,包括拜神、插香、巡遊等環節。火龍穿梭於薄扶林村街巷及華富邨等地,最後在瀑布灣進行龍歸滄海儀式,象徵祈福圓滿。這一傳統不僅由村民親身籌辦,更吸引社區人士參與,充分體現社區凝聚力與文化傳承意義。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