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工聯會透過線上問卷調查,收集了市民對北都街道設施命名的意見。 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麥鈞傑攝
【大公報訊】記者龔學鳴報道:工聯會一項網上意見調查顯示,以中國歷史、文化與科技元素命名北部都會區新增街道及公共設施,將有助提升國民身份認同。工聯會就此提出五項建議,包括:向市民徵集命名建議,提升市民參與感;北都應按片區功能命名街道及公共設施;以國家科技成就、歷史文化等元素命名北都街道及公共設施;北都康樂及休憩場地的設計融入更深厚文化主題;以及政府部門應訂立明確指引,善用命名街道及公共設施的機會宣揚正向價值觀。
據介紹,調查共收集327份有效回覆。受訪者中認為未來命名北都新增街道及公共設施時加入中國歷史文化元素對增加市民國民身份認同「非常有幫助」的受訪者比例最高,達46%,選擇「有幫助」的受訪者亦有27%。
提升身份認同
有六成受訪者建議在命名中加入「名山大川、著名景觀」元素;其次是「國家科技成就」元素,佔58%;而「民族英雄、歷史偉人」和「地方史、抗戰及紅色歷史」則為55%;「古代史、古蹟文物」則有五成人建議使用。部分特色建議包括:五嶽、珠江、東江、天宮、神舟、蛟龍等。
「街道及公共設施的名稱不僅有實用性,更是城市的歷史記憶與文化名片,具有強烈的宣傳及教育意義,需要政府重視。」工聯會會長、立法會議員吳秋北說。他建議政府舉辦「北都街道及公共設施名稱徵集活動」,邀請市民按發展主題,就北都區內新增的街道及公共設施提出命名建議。政府可以從中選取最有特色、最符合北都主題,同時又具有實用性、符合一般命名要求的名稱使用。透過活動引起市民對北都發展的關注,提升參與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