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漂遊記/避「預製」記\杜 若

時間:2025-10-14 05:02:27來源:大公报

  這段時間,似乎大家聽到「預製菜」,都如臨大敵,在內地,不少餐廳拿出各種手段,證明自己是現場炒製。這個周末,兩餐小聚,卻看到餐廳不同的智慧。

  對預製菜的不滿似乎也可以理解,雖然預製菜品控穩定,出餐迅速,但作為時不時在家開火做飯的打工人,如果花費不低的餐廳只是微波爐簡單「叮」出一餐,少了些煙火氣與熱騰騰的感覺,可能我也會略有微詞。

  對「食在廣州」的廣州人來說,對菜式是否是餐廳現做的要求更高些。最近一段時間,我都傾向於離開城市中心,往郊區進發,找一些特色的餐廳。第一家淮揚菜餐廳在黃埔區,位於科學城中的一處寫字樓上。走進餐廳,映入眼簾的是一塊巨大的標牌,上面寫着「上門烹飪服務」,列示了餐廳廚師去客戶家中一站式提供在家宴席服務的價格及流程,這也是一種變相證明自己非「預製」的絕佳手段了。等了二十分鐘,一道道菜品陸續端上,並不太高的價格卻能吃到河豚等鮮美食材,擺盤也頗為講究,果然是一家深藏在小樓之中的妙去處。

  但對於更多老字號酒樓來說,他們本身就是粵菜師傅的「軍校」,證明自己的方式更為簡單直接,只需要將本就設置在廚房的攝像頭打開,在餐廳中的電視循環播放現場炒製佳餚的過程,就足夠令食客為現場製作的價格買單。

  在我看來,預製菜與非預製菜絕非果腹與否的區別,而是工業化產品與手工「藝術品」的分別,找一家足夠特別的小館,看着師傅現場製作佳餚,就是一場堪比音樂會的絕佳感官體驗。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