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十月,是新疆棉花地最好看的時候。
大型採棉機馳騁在廣袤大地上,隨着機器駛過千萬畝的棉花地,棉花被收進採棉機裏,只留下一片褐色棉桿。
棉花經過層層篩選加工後,通過南疆鐵路源源不斷地送往全國各地的紡織廠,最終成為包裹在我們身上的千絲萬縷。
不在新疆的小夥伴,也許只能在厚實的棉被裡感受到新疆棉花的柔軟和溫暖。
但隻有看過新疆棉花田的人,才知道這成片的白茫茫,到底有多美。
王天珵 攝
9月25日,「新疆是個好地方·達人西遊」第十季宣傳活動的達人們來到了新疆阿克蘇地區沙雅縣的棉花地,在一片潔白中,感受阿克蘇豐收的喜悅。
和新疆聞名於世的瓜果一樣,因為日照充足, 晝夜溫差大,擁有穩定冰雪融水,新疆的棉花也極為優質。棉鈴大、纖維長、顏色白,單體價值就勝於其他的農業產區。
陳澤琛 攝
達人~程閱川採下一朵棉花後說:「我在家鄉安徽蕪湖也摸過採摘下來的棉花,但手感和新疆棉花完全不同。這裏棉花不僅朵兒大,而且特別綿軟,我感覺都不需要太多加工就可以穿在我們身上了。」
程閱川 攝
阿克蘇地區棉花產業的高質量發展,除了自然條件,也離不開當地人民的辛勤勞動和不斷革新的技術。據沙雅縣塔裏木鄉其格格熱木村第一書記岳富強介紹,當地棉花已經在種植、採摘、深加工三個最重要的環節實現了技術上的加持。這些精細立體化的手段最大程度地增加了棉花的單位產出。
「現在我們普遍應用的都是以北斗衛星導航精量播種、有害生物綠色防控、無人機噴灑落葉劑作業、全程機械化採收等為主的智慧農業技術,使用採棉機,一天就可以採摘150畝地,不僅減少了人工採摘的勞力,還節約了成本。你看這片棉花地,今年一定是個豐收年。」村民張學明笑着說。
王景弘 攝
除了棉花作物的生產外,沙雅縣還在積極地延長棉花的產業鏈。棉花生產基地、加工基地、紡織服裝廠……今年以來,沙雅縣以打造智能化、規模化紡紗廠為目標,持續鼓勵紡織企業引進先進設備和技術,優化棉花產業鏈中間環節,全面提升企業綜合競爭力。同時引進龍頭企業延伸產業鏈,推進棉花種植規模化、機械化、標準化、集約化、產業化。
據了解,2020年沙雅縣棉花種植面積達198萬畝,其中機採棉150萬畝,機採率達到80%以上,總產出皮棉28.6萬噸,棉花總產量創歷史新高。與此同時,沙雅縣近50%的棉花已就地轉化為紡織產品,規模化經營、標準化生產、機械化作業,棉花全產業鏈發展模式已在沙雅縣形成。
離開棉花地時,達人~夏一味用一句話總結了自己深入棉花地的感受:「我要把南疆的『雲』帶回江南去。」
夏日已過,秋風吹起,吹過潔白的棉花田,把新疆的熱情和溫暖,吹向更多、更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