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營養學家 李健彰
在處理濕疹這個課題上,我們往往將焦點過於集中在皮膚本身——那片發紅、痕癢、脫屑的「戰場」。勤於塗抹藥膏、尋找最滋潤的保濕霜,這固然是治療濕疹不可或缺的一環。然而,我們或許忽略了,皮膚的症狀很多時候只是冰山一角,它反映的其實是體內更深層的問題。皮膚,尤其是濕疹患者的皮膚,是我們腸道健康狀況最誠實的一面「鏡子」。
腸道健康:皮膚烽煙四起的根源
在我們的「21日濕疹逆轉計劃」中發現:超過90%的參加者,都存在着嚴重的腸道菌群失調。這意味着他們腸道內的「好菌」與「壞菌」比例嚴重失衡,這正是導致皮膚反覆發炎的核心原因。我們可以將健康的腸道想像成一道密不透風的「城牆」,它能精準地吸收營養,並將細菌、毒素等有害物質阻擋在外。但當腸道菌群失衡,這道城牆便會開始出現裂縫,形成所謂的「腸漏症」。
一旦城牆失守,未被完全消化的食物大分子、毒素和壞菌就能輕易穿過腸壁,滲入血液循環,直奔全身。我們的免疫系統會立刻將這些「入侵者」視為敵人,拉響警報,觸發連鎖性的過敏及發炎反應。而這些體內的「烽煙」,最終便會透過最外層的器官——皮膚,顯現出來,形成我們所見的紅、腫、癢等濕疹症狀。
餵養「壞菌」的飲食陷阱
要修復腸道「城牆」,必先停止「資敵」——即停止進食那些會餵養壞菌、破壞腸道的食物。在現代都市的飲食中,三大「元兇」無處不在。
❶糖:腸道壞菌的「超級燃料」
糖分,尤其是汽水、甜品、包裝零食中的「游離糖」,是壞菌最愛的食物。攝取過多糖分,等於為腸道內的壞菌大軍提供源源不絕的「軍糧」,讓它們迅速繁殖,壓制好菌的生存空間,直接加劇發炎反應。一罐汽水含糖量可達39克,已遠超成人每日28克的建議上限。可以說,學會控糖,濕疹管理便成功了一半。
❷食品添加劑:腸道城牆的「腐蝕劑」
加工肉中的防腐劑、零食中的人工色素、飲品中的合成香料……這些食品添加劑,研究已證明會直接破壞腸道黏膜的完整性,增加腸漏風險。長期攝取,就如同每天都在腐蝕我們的腸道城牆,為炎症大開城門。因此,回歸天然、選擇新鮮、少加工的「真食物」,是保護腸道的基本功。
❸盲目戒口不可取
許多患者一聽說牛奶、雞蛋、花生等是致敏原,便將其全數列入黑名單。但盲目戒口不但可能造成營養不均,更重要的是,未必能擊中要害。每個人的過敏誘因都不同,正確做法應是在專業人士指導下,透過「排除飲食法」或配合檢測,有系統地找出真正屬於你個人的「敵人」,而非胡亂掃射。
重建腸道「好菌」的防線
停止破壞的同時,我們更要積極「建設」。透過飲食,我們可以為腸道內的好菌(益生菌)提供一個理想的生長環境,重建堅實的防線。
●補充益生菌:益生菌是我們腸道內的「守衛軍」,負責維持生態平衡,抑制壞菌生長。除了可考慮合適的補充劑,乳酪、泡菜、發酵茶等發酵食物也是益生菌的天然來源。
●餵養益生元:好菌也需要食物,而它們最愛的,就是「益生元」,主要來源是膳食纖維。然而,我們的數據顯示,超過85%的參加者每日蔬菜攝取量嚴重不足。多吃不同顏色的蔬菜、全穀類、豆類,是為好菌提供充足「糧草」的不二法門。
「內外兼修」逆轉濕疹
濕疹的治療,絕不能只靠外用藥物。藥劑師指導的科學潤膚與營養師規劃的腸道健康管理結合,「內外兼修」,雙管齊下,才能得到長遠穩定的效果。在「世界濕疹日」這一天,我希望傳遞一個核心信息:請將目光從皮膚,轉向你的腸道。你吃進去的每一口食物,都在決定你體內是「烽煙四起」,還是「和平安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