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千年帝都 牡丹花城 > 正文

洛河兩岸稻花香

時間:2019-10-11 13:28:26來源:洛陽日報

  □李向陽

  每讀辛棄疾的《西江月》詞,讀到「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我就會感到分外親切,因為這是我童年所見的景物。在我的記憶里,十里稻香,十里蛙鳴,十里荷塘,仿佛就在昨天……

  洛河下游稻花飄香

  洛河由洛陽向東,進入下游伊洛河沖積平原的核心地帶。洛河在這裏蜿蜒前行的搖擺幅度已經變得小多了,大約經過隋唐大運河通濟渠的裁彎取直,洛河的河灣少多了。這裏最動人的是洛河兩岸的稻田與荷塘。

  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前,白馬寺的周圍是一片數千畝的窪地水田,這是孟津縣平樂鎮翟泉村的稻田;沿着310國道向東,隴海鐵路北側,是平樂鎮金村的稻田;和它相連接的是我的家鄉——偃師市首陽山鎮韓旗村的稻田;洛河南岸,號稱夾河灘的地方,從佃庄鎮向東,經翟鎮鎮,一直到岳灘鎮,東西長四五十里,南北寬十到十五里,是稻田;在偃師主城區附近,從城關鎮到山化鎮的寺溝村斷續分布的稻田,與洛河南岸的連片稻田相對應,從偃師的顧縣鎮一直扯到相鄰的鞏義市回郭鎮。往西,一直到龐村、李村、諸葛的伊河南岸,全是大片的濕地和稻田。可以說,稻田、蛙鳴、柳岸、白鷺,在洛河、伊河下游及匯合后的伊洛河兩岸,到處都是這樣的風景。

  夏朝主糧已有水稻

  「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而夏都斟鄩是靠着古洛河而建的,夏王太康為什么會從最初的禹州鈞台或登封告成遷都斟鄩呢?除史書上記載的「從先王居」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經濟原因,是糧食。

  在偃師二里頭遺址發現的重要糧食作物中,除了北方廣泛種植的粟米,另一個重要的就是稻穀。夏代的君王吃的,除了小米,每天裝在陶碗或粗瓷碗里的,可能就是大米飯。2005年11月,在偃師召開的二里頭遺址和二里頭文化研討會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技術中心研究員趙志軍博士宣讀了一篇名為《二里頭遺址浮選結果的初步分析》的論文告訴我們,從2001年起,社科院考古工作者在偃師二里頭遺址中浮選出大量植物種子,其中栽培農作物的籽粒有粟、稻、黍、大豆、小麥5種,粟和稻的絕對數量和出土概率較大,說明當時人們的糧食消費以粟和稻為主。在浮選1.2萬粒穀物種子中,炭化粟粒為7000多粒,出土概率在80%以上,而炭化稻穀的絕對數量在3000多粒,出土概率達到70%,無論絕對數量還是出土概率都令人驚訝。當時二里頭附近稻穀的種植面積,比人們能想像到的要大得多。

  在二里頭遺址所在的伊、洛兩河之間的夾河灘,隱藏着一條古洛河河道,這就是位於二里頭遺址之南的澇窪渠。在河道兩側,過去就是稻田密集的地方。考古人員認為,二里頭遺址地處河洛之間,南北兩側坡地可種植耐旱的粟,而在灘區可種植喜水的稻,保證了無論是旱年還是澇年,二里頭遺址附近都有充足的糧食供給。

  翠荷香稻風光迷人

  在洛河下游的偃師,歷史上的「偃師八景」中的「夾河漁唱」「鄩荷布錦」「楊村晚渡」,無不展現出一派稻田風光。

  看「夾河漁唱」。在伊洛河之間的夾河灘,沿着古洛河河道澇窪渠兩側是大片的濕地和稻田,蒹葭蒼蒼,荷塘處處,因此在小河邊,在蘆葦盪旁,在魚塘之上,一葉扁舟,坐着打魚的漁翁,自在逍遙。

  看「鄩荷布錦」。鄩溪,洛河下游一條潺湲的支流。從鄩溪上游一直到河口,兩岸是幾千畝荷塘,每到夏秋,蓮葉田田,荷花朵朵,猶如一幅無邊的錦綉,煞是喜人。「客心憐靜夜,隨風看芙蕖。未到花深處,香風已滿裾」,寫盡了荷塘的靜美。而「稻花香里流溫玉」「風來翠蓋歸稻香」,更是寫盡了稻田的醇香。

  看「楊村晚渡」。每到夏日的傍晚,落霞滿天,滿河流金。此時,聞着稻荷之香味,聽着陣陣蛙鳴,看一條小船盪碎滿河晚霞,無論是村夫野老、販夫走卒,還是晚歸的商旅,欣賞如此的美景,都是愜意無比的事情。

  社會在發展,在進步,我們在享受現代化帶來的便利的同時,更加懷念昔日魚米之鄉的美好,藍天、白雲、楊柳依依,處處池塘、處處蛙鳴的和諧生態,更加令人神往。

  在夢里,我又聽到了蛙鳴,看到了荷花,聞到了從洛河兩岸飄過的陣陣濃郁的稻花香……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