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綜合新華社及央視報道,《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2021-2035年)》昨日公布,明確了以「三區四帶」為核心的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布局,基本涵蓋了全國25個重點生態功能區,以及京津冀、黃河下游、賀蘭山、河西走廊、洞庭湖、鄱陽湖及海岸帶等重點治理區域。九大工程總的投資預計將不低於上一期規劃3.26萬億元人民幣的規模。
部署9項重大工程
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規劃經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三次會議審議通過,由國家發展改革委、自然資源部印發。
規劃以國家生態安全戰略格局為基礎,突出對國家重大戰略的生態支撐,統籌考慮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地理單元的連續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可持續性,提出了以青藏高原生態屏障區、黃河重點生態區(含黃土高原生態屏障)、長江重點生態區(含川滇生態屏障)、東北森林帶、北方防沙帶、南方丘陵山地帶、海岸帶等「三區四帶」為核心的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布局,並根據各區域的自然生態狀況、主要生態問題,統籌山水林田湖草各生態要素,部署了青藏高原生態屏障區生態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等九大工程。
涵蓋25個重點生態區
規劃提出,到2035年,通過大力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全國森林、草原、荒漠、河湖、濕地、海洋等自然生態系統狀況實現根本好轉,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畫卷基本繪就。森林覆蓋率達到26%,森林蓄積量達到210億立方米,天然林面積保有量穩定在2億公頃左右,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到60%;確保濕地面積不減少,濕地保護率提高到60%;新增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面積5,640萬公頃,75%以上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海洋生態惡化的狀況得到全面扭轉,自然海岸線保有率不低於35%;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佔陸域國土面積18%以上,瀕危野生動植物及其棲息地得到全面保護。
從2021年到2035年,《規劃》部署了9項重大工程47項重點任務,基本涵蓋了全國25個重點生態功能區,以及京津冀、黃河下游、賀蘭山、河西走廊、洞庭湖、鄱陽湖及海岸帶等重點治理區域。九大工程總的投資預計將不低於上一期規劃3.26萬億元人民幣的規模。
根據規劃,2020年底前,由相關部門依據規劃編制各項重大工程專項建設規劃,與規劃形成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1+N」規劃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