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與沈靖韜對話 回望最初舞台 「香港多元背景塑造理解音樂的方式」

時間:2025-09-13 05:02:00來源:大公报

  圖:沈靖韜現場示範演奏貝多芬的《降B大調第29號鋼琴奏鳴曲》Op.106。

  自奪得2025年范克萊本國際鋼琴比賽金獎與觀眾獎後,沈靖韜近兩個多月來持續活躍於音樂活動,明年將亮相香港藝術節。近期,他在香港大學舉行兩場演奏會,並於繆思樂季的「樂語融融:與沈靖韜對話」活動中,與港大音樂系主任蔡寬量(Daniel KL CHUA)深入對談。即便已旅居海外多年,沈靖韜仍把香港視為重要的歸屬。他說,這裏給了自己最初的舞台,「香港的多元背景,塑造了我理解音樂的方式。即使不長居於此,我依然與這裏緊密相連。」\大公報記者 郭悅盈

  2006年,十歲的沈靖韜第一次登上香港大學陸佑堂的舞台。多年後他已經記不清當時的情景,但蔡寬量卻語帶幽默地提醒:「we discovered you!(我們發現了你)」在他眼中,那場演出正是讓這位小音樂家被樂壇看見的時刻。

  音樂表達超越年齡 成為啟蒙關鍵

  「小時候的演出經驗,未必能直接帶到後來的專業舞台,但它們奠定了一種基礎,關鍵在於如何轉化。」沈靖韜回應時這樣說。蔡寬量則補充道,正因為沈靖韜的母親是鋼琴老師,自幼浸泡在音樂中,他「幾乎一出生就會彈琴」,早早被冠上「神童」之名。八歲時,沈靖韜接受演藝學院老師黃懿倫指導,黃懿倫引導他理解並展現出超越年齡的音樂理解與表達能力,並將其融入演奏,這成為他早期音樂啟蒙的重要一環。

  音樂之外,沈靖韜也曾追求「正常學生生活」。蔡寬量笑說,他先後就讀哈羅公學與哈佛大學,「這些都是『正常』學校,你還讀了經濟,試圖成為一個『普通學生』」。沈靖韜則回憶,大學期間一次鋼琴比賽未能進入決賽,看着決賽選手的演出,他意識到「自己也能達到那個水平,只是當時沒有充分投入」,於是重新專注於鋼琴;而後來結識瑞典教授Julia Mustonen-Dahlkvist,也進一步激發了他對音樂的熱情與投入。

  這份堅持在2025年的范克萊本國際鋼琴比賽上迎來高峰。蔡寬量形容,那場比賽是沈靖韜的「成人禮」:不再只是「可愛、圓潤的神童」,而是正式被認可的鋼琴家。在四分之一決賽中,沈靖韜選擇了貝多芬的《降B大調第29號鋼琴奏鳴曲》Op.106作為唯一曲目——對比賽來說,這是一個非常「亮眼且有風險」的決定。起初,他的一位好友建議他挑戰這首曲子,但當時他拒絕了。然而,隔天凌晨兩點,他竟無法入睡,鬼使神差地起來研究這部作品,感覺「像被召喚一般」,最終決定挑戰這首被視為鋼琴中最艱深的作品之一。這段經歷不僅讓他在舞台上表現出色,也意外「激活」了他的狀態,帶動其他曲目的整體表現。最終,沈靖韜奪得比賽的金獎與觀眾獎。

  「因地制宜 讓每場 演出都活在當下」

  然而,這位嚴謹的鋼琴家也有舞台上的「小趣味」。現場,蔡寬量播放了沈靖韜參加范克萊本鋼琴比賽的照片,指出當時沈靖韜腳上穿着花襪子。巧合的是,當天現場他依然選擇了同樣繽紛的襪子,這一細節成了輕鬆的話題。在對談中,蔡寬量笑稱沈靖韜有「novelty sock fetish」(迷戀花襪子的癖好),甚至建議觀眾以襪子代替鮮花投向舞台。色彩繽紛的襪子逐漸成為沈靖韜在樂壇的「個人標誌」,也為原本緊張的比賽增添了一抹輕鬆。

  談到演奏哲學,蔡寬量指出,沈靖韜的音樂沒有「多餘的味精」,是真誠、直接地呈現樂譜與作曲家的聲音。沈靖韜認同:「最重要的是保持真實,不刻意炫技。」他補充,演出環境也會影響表現,「在香港,節奏急促,音樂可能變得更快更緊;在其他地區,則更能貼近作品語言。」這種「因地制宜」的方式,使每場演出都活在當下。沈靖韜現場示範演奏了《降B大調第29號鋼琴奏鳴曲》Op.106。記者感受到香港版的彈奏節奏就像中環街頭行人匆匆,整體偏快;而巴西版本則更有速度變化,整體更柔和。

  即便已旅居海外多年,沈靖韜仍把香港視為重要的歸屬。他說,這裏不僅給了他最初的舞台,也讓他成長於一個「文化交匯點」的環境。「香港的多元背景,塑造了我理解音樂的方式。即使不長居於此,我依然與這裏緊密相連。」他亦透露,近期已在籌劃巡演,演出內容以比賽曲目為主。與以往不同的是,沈靖韜練琴不再追求完全重現演出效果,而是專注整理舞台上需要即時調整的各項要素。「只要這些要素準備妥當,實際演出便會隨當時的情緒與環境自然呈現,因此每場都有可能展現不同風貌。」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